卷首
文|唐小傑
前幾日,我在一位攝影師朋友的博客裏看到一組有關海岸的風光照,照片中的景致美得讓人震撼,我立即與他取得了聯係,問照片是在哪裏拍攝的,能否供稿做一個相關專題。但他隻告訴我那是大連的一處海岸,並沒說出確切的位置,而且用透著淡淡憂傷的語氣對我說:“我並不想發專題,我怕那裏被開發破壞了!”
他的話讓我有些失落,因為作為媒體人,我對“原生態”、“未開發”這樣的詞語本能地感興趣。不過,在沉思了片刻後,我就理解了他的擔憂。
接著,我們聊了很久,他告訴我以前大連的金石灘也很美,但開發後麵貌完全變了,他就再也沒有去那裏拍過照片。不僅如此,旅順的一些海灘現在竟變成了采石場,讓他十分難過。他說:“風光攝影就是要記錄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果我拍攝的照片讓這些大自然恩賜的美景消失,那麼我寧願這些美景永遠不為人知!”
他的話引人深思。的確,近年來隨著國內旅遊業的興盛,許多自然景區都因為過度開發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四川省九寨溝自然保護區這個“人間仙境”,在開放旅遊後,遊人蜂擁而至,而由於缺乏科學管理,保護區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在黑龍江省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一些遊人為了將岩石帶回家作盆景,竟隨意砸壞熔岩,致使有的地段變得千瘡百孔;而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北坡,為了在嶽燁幽穀中修建賓館和停車場,大片嶽燁林遭到砍伐,導致一些地段水土流失嚴重;曾幾何時,雲南瀘沽湖邊的村落曾寂靜地存在,清一色的木楞房讓遊客有回歸自然的感覺,當地的摩梭人更是熱情好客,他們會邀請遊客到家中做客,劃著豬槽船帶著客人遊湖,邀請其參加歌舞盛會。而現在的瀘沽湖邊,一堆堆商業垃圾時常可見,難聞的氣味掩蓋了水草原本的清香;臨近湖邊的一些村寨也逐漸蛻變成了一個個尷尬的“民俗村”,酒吧、燒烤店、旅店鱗次櫛比,那種質樸的原生態生活狀態已經在過度的商業開發中消失殆盡。
這些例子不禁發人深思:難道旅遊開發就必須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這一點上,西方發達國家就做得非常好。以美國的國家公園為例,“保護第一”是國家公園最重要的原則——公園內不允許開展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活動,即便是要進行一些小規模的活動,也會限製在一定範圍和時間之內。例如對自行車、野營、徒步等活動,公園都有明確的線路規定,並規定了活動的時間、地點,限製了遊客數量。此外,公園對公共設施的修建也有嚴格的要求,如禁止修建索道,盡量避免修建道路,以免對環境造成破壞。不僅如此,他們還十分注重環保意識的普及。例如黃石公園就對5~12歲的孩子,常年開展一項名為“初級護林員”的活動,向孩子們介紹大自然賦予黃石公園的神奇,以及他們在保護這一寶貴財富時需要扮演的角色。
自然景區的保護需要政府和大眾的共同努力,如果政府在開發時本著維持景區的自然風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大眾也用“進去,隻留下腳印;出來,隻帶走照片”的準則來約束自己,那麼景區的美麗將會永存,而那些拿著相機尋覓美景的攝影師,也將不再害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美麗發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