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
作者:熊宗仁
十三 棉湖大捷初結生死榮辱緣惠州攻堅始識大將福將命
(一)
在這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何應欽反而鎮靜下來。他命團部警衛隊一麵多插旗幟,以作疑兵;一麵親自集合團部所有官兵投入戰鬥。在何應欽、切列潘諾夫及其助手、副團長、參謀警衛隊及留在指揮所的衛生隊、通信隊人員所組成的戰鬥隊的拚死壓製下,加以一、二營向敵人腰擊,終於挫敗了敵軍企圖打亂教導第一團指揮係統的陰謀。教導一團在被敵人分割包圍的情況下,幾經肉搏,加以教導二團在和順猛攻和第七旅的助陣,苦戰到薄暮,終於挫敗了敵人的攻勢,第一團轉敗為勝。
這時候,蔣介石、加倫和廖仲愷都趕到教導第一團的指揮部,代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獎勵該團l000銀元。加倫將軍激動得當場解下身上的佩劍,贈送給何應欽。全團檢點人數,傷亡幾達=三分之一。當天夜半以後,何應欽義命令部隊繼續向敵攻擊。陳炯明所部在教導一、二團的夜間攻勢下,狼狽逃竄。
黃埔學生軍付出慘重的代價,取得了棉湖戰役的勝利後,繼續攻克河婆、五華,於21日淩晨占領興寧縣城。第一次東征除惠州未被攻克外,基本達到預期目的:
棉湖苦戰,確實堪稱以少勝多、使廣州革命政府轉危為安的關鍵性一戰。黃埔學生軍和何應欽也因此“一戰成名天下知”。蔣介石對棉湖之戰的評價是:“棉湖一役以教導第一團千餘之眾,禦萬餘精悍之敵,其危實甚,萬一慘敗,不惟總理手創之黨軍盡殲,廣州革命策源地亦不可保。”這是就大局而論:若就個人而言,一旦教導第一團抵擋不住強敵攻勢,蔣介石、何應欽不僅聲譽掃地,而且借以向上攀爬的資本也就喪失殆盡,兩人的性命也均難保。因此,蔣介石、何應欽都把3月12日這一天,作為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紀念日。
第一次東征的主要戰役,都是以何應欽的教導第一團為主力,打得英勇慘烈。何應欽指揮上雖不像爾後有不少文章所說的那麼盡善盡美、料事如神,卻也有不少值得稱道和寫進近代中國戰史的地方。何應欽對客觀的敵我態勢有準確的判斷,對黃埔革命軍官兵的犧牲精神有深切理解並能做出表率,最博得蔣介石的歡心。
3月12日這天,正是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日子。為了不影響東征軍的士氣,國民黨中央決定暫時封鎖消息。直到3月21日下午5時,胡漢民才電告東征軍:“總理逝世!”這晴天霹靂,給東征的革命軍帶來巨大的悲痛,雖淹沒了勝利的喜悅,卻也更激發了革命將士的奮鬥精神。這巨大的衝擊波,對何應欽卻產生了複雜的多麵效應,他也為革命旗幟孫中山的過早離去而悲痛;他同蔣介石一樣,慶幸棉湖大捷是得助於孫中山在天之靈的護佑;他也感到國民黨將失去重心,國民革命前途堪憂。同時,棉湖苦戰的後怕也暗暗加劇。
(二)
第一次東征勝利以後,廣東局勢表麵穩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正準備召開全國第二次勞動大會和廣東全省第一次農民大會。但是,以滇軍總司令楊希閔、桂軍總司令劉震寰為首的滇桂聯軍叛亂的陰謀卻早已醞釀。
對舊軍閥們的這一陰謀,廣州革命政府雖有風聞,但直至1925年3月中旬教導第一、第二團及陳銘樞旅等攻克興寧後,在林虎的司令部中繳獲了楊希閔與陳炯明往來密電多封,才掌握了楊、劉通敵的確鑿證據。
孫中山的逝世,國民黨內更形混亂。此前一直拒絕與孫中山合作,就任廣州大元帥府副元帥的唐繼堯,於3月18日突然就副元帥職,聲言加入國民黨。隨即驅趕滇軍約7萬之眾,北攻柳州,輕取南寧後亟謀東向,與楊、劉配合,奪取廣州。而陳炯明在第一次東征中雖遭慘敗,但仍有餘力頑抗。
當西南形勢發生逆轉之時,何應欽原擬率部繼續進攻河口、水口,突於3月22日接到蔣介石由興寧的來信,要教導第一團和吳鐵城的警衛軍從速集中興寧。原來,神經敏感又多疑膽小的蔣介石,恐怕興寧遭陳炯明襲擊;又擔心滇、桂聯軍與陳勾結,攔截孤軍深入的何應欽,教導團會有覆師之虞,便下令回保興寧。
3月30日,何應欽部參加了興寧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會後,蔣介石將赴汕頭會晤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然後返回黃埔軍校。臨行前蔣發布通令:委任何應欽為教導第一、二團指揮官,何在黃埔軍校的職務,由削職後新任黃埔軍校的參謀長王柏齡代拆代行。黃埔學生軍的“經理”事,統由擔任東征軍東路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負責。蔣介石走後,何應欽尚能與兼任東江黨務組織主任的周恩來配合,使興寧一帶的農民運動不至受阻。
4月初,參加第一次東征的滇、桂軍陸續撤回廣州。在香港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廣州買辦露骨的慫恿下,楊、劉與唐繼堯狼顧之相畢露無遺,並達成一項秘密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在廣州發動政變。4月10日,楊、劉要求廣州革命政府對軍火實行集體管理,以便切斷黃埔學生軍和支持廣州政府的軍隊的軍火補給。這一信號,使廖仲愷等警覺起來,采取措施,預防不測。
不久,何應欽接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4月13日的訓令。訓令全文是:
查本會第七十七次會議,廖黨代表提議請以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第一、二兩團成立黨軍第一旅,任第一團團長何應欽兼充旅長,沈應時為第二團團長,全旅仍歸蔣校長中正節製調遣。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