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國自殘弟屠兄—國盜之十姬??1(2 / 2)

《常棣》是中國詩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愛的詩作,是《詩經》中的名篇傑作!是周人宴會兄弟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作,《毛詩序》認為此詩為周成王時周公姬旦所作:《詩序》曰“《常棣》燕(燕,通宴)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後人因以常棣或棠棣比作兄弟情誼;而《左傳》的作者左丘明則認為此詩為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記載:“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雲雲。”但是無論《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此詩的歎惜是有感而發的,是在警世規勸世人珍惜兄弟親情,也恰恰反映了當時骨肉親情日益淡薄的現實。顯然左丘明同誌對兄弟之情也是極其看重的,因此《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有“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即兄弟間雖然有一些摩擦,但還是一脈相連的親緣。錢鍾書同誌在論及《常棣》時也指出:“蓋初民重‘血族’之遺意也。就血胤論之,兄弟天倫也,夫婦則人倫耳;是以友於骨肉之親當過於刑於室家之好。……觀《小雅.常棣》,‘兄弟’之先於‘妻子’,較然可識”(《管錐編》)

第二篇詩詞,當屬北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的《雞鳴》。這是一首諷刺兄弟手足為爭權奪利勾心鬥角,進而互相殘殺泯滅兄弟親情的古詩,詩尾曰:“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深相待,兄弟還相忘。”這首詩也是成語“李代桃僵”的本源。西漢中後期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人焦贛(Gòng)所作《易林.益之蒙》:“飲酒醉酣,跳起爭鬭,手足紛拏,伯傷仲僵。”講的與上同理。這也是與《顏氏家訓.兄弟》中所說“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相同的比喻。據後人考據《雞鳴》這首詩應是漢代的民歌,古詩中提及的東漢漢章帝劉炟(dá)(57年-88年4月9日),應早於三國時期。無論是描寫那個時期的事情,充分揭露了當時利益盛衰乃至存亡之下,兄弟之情是風輕雲淡的。

第三首詩詞是三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所作《七步詩》,曹丕用七步作詩以決定曹植的生死,其事其節更令人對兄弟親情唏噓歎惋。流傳下來的《七步詩》有兩個版本。

其一: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是對其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感情寫照。

原典(先秦)《周易.係辭上》《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在姬晞之流的帶動下,先秦曆史上很多兄弟手足自可毫無廉恥的撕破臉皮,僅先秦曆史上前赴後繼的大有人在,且一個比一個更露骨,較早的有這麼三四位:

第一個就是衛武公姬和殺其兄衛共伯(?-公元前813年)姬餘。《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姬餘是衛厘侯之子,衛武公姬和之兄,是衛國第十任國君,公元前814年-公元前813年在位。他非常寵幸弟弟衛和,經常賞賜他東西,但賞賜的東西卻被衛和用來賄賂死士,死士在厘侯墓道襲殺了他。衛和篡位後,說他是自殺於厘侯墓道,於是把他葬在厘侯墳旁。衛武公姬和很有些手段,把曆史真像淹沒於對自己的歌功頌德之上,竟然被後人吹捧為睿聖,據《國語.楚語》中稱:武公年九十五矣,猶箴誡於國,恭恪於朝,倚幾有誦,至於沒身,謂之叡聖。但書麵語言代替不了言傳身教,其後人不乏向其學習的,第一個就是衛州籲,公元前719年二月衛國的後人衛州籲弑其兄衛桓公姬完,但王位之夢沒當幾天,九月就被衛人殺死在濮水邊上。後人有的把州籲定為春秋弑君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