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怎樣活?古人很多全方麵的論述,鄙人相當認可《呂氏春秋》中所引子華子所說的生之大義!子華子說:“全生是最上等,虧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生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謂尊生,說的就是全生。所謂全生,是指六欲都能得適宜。所謂虧生,是指六欲隻有部分得到適宜。生命受到虧損,生命的天性就會削弱,生命虧損得越厲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厲害。所謂死,是指沒有辦法知道六欲,等於又回到它來生時的狀態。所謂追生,是指六欲沒有一樣得到適宜,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們十分厭惡的東西。屈服屬於這一糞,恥辱屬於這一類。在恥辱當中沒有比不義更大的了。所以,行不義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構成追生的不僅僅是不義,所以說,迫生不如死。根據什麼知道是這樣呢?比如,耳朵聽到討厭的聲音,就不如什麼也沒聽判,眼睛看到討厭的東西,就不如什麼也沒見到。所以打雷的時候人們就會捂住耳朵,打閃的時候人們就會遮住眼睛。迫生不如死就象這類現象一樣。六欲都知道自己十分厭惡的東西是什幺,如果這些東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以就不如根本沒有辦法婦道六欲。沒有辦法如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說連腐臭的老鼠也吃,嗜好嚼酒,不是說連變質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說連迫生也算,因為迫生是生不如死的。原文:“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複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世人是願意過苟且偷生的日子還是願意過生不如死的日子,人在做天在看,鄙人勸世人還是應以道德為準繩且行且珍惜吧!
姬昌顯然也還有其它方案選擇,比如像箕子一樣選擇裝瘋。即便他姬昌不吃伯邑考之肉湯,毅然拒絕選擇父子同死中國的曆史就停止前進了嗎?未必!一些曆史人物固然偉大而不可缺,但人類曆史從來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長期停滯不前的,缺了文王必定還會有其他人頂他的位置,但吃子絕對是考量人性最底線的事兒——是絕對不可突破的!但曆史恰恰把他演繹給後世來看。故而雖然文王政治功績突出,但鄙人還是把文王列為中國曆代政權更迭中個人品性最惡劣的一個人,更是在竊國中把父子骨肉親情偷盜至極限的第一人。
篇未一闋贈姬昌:天生萬物有短長,恰如姬昌周文王;世人皆讚成者聖,豈知國盜心中傷。文人多尊後八卦,誰論聖人之暗瘡;違心迎娶仇敵女,又為苟活喝子湯,寶馬美女行國賄,割地媚主間忠良,忍辱負重蓄國力,革命未成人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