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國自殘之父食子—國盜之九姬昌1(3 / 3)

先說這第一點,姬昌是否有並真的吃了伯邑考。文王姬昌的兒子確實很多,因此俗有“文王百子”之說,《百子圖》是曆代書畫名家祝賀家族枝葉繁茂常畫的題目,刺繡雕刻作品也常見。到底周文王姬昌有多少個兒子,史籍經傳無傳,但根據《史記管蔡世家》所記載,姬昌的嫡傳——即其與正房夫人太姒就生了多達十個兒子,原文為“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聃季載。聃季載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列女傳.母儀傳》:大姒生十男:長伯邑考、次武王發、次周公旦、次管叔鮮、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鐸、次霍叔武、次成叔處、次康叔封、次聃季載。《白虎通.卷八.姓名》:文王十子。正是因此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思齊》誇讚:“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即描述姬昌的老伴太姒福澤多子,不僅太姒自己能生,且在其帶動下連同姬昌的其它臣妾為姬昌帶來百十來個男丁,因此古語說“文王百子”,如按《封神演義》的說法,姬昌有二十四個老婆共計生了九十九個親兒子,再加上在路邊撿的雷震子這個義子,正好湊足一百個。考究史籍,且不論詩經和演義小說,先秦史籍都側麵證實了周文王姬昌極強繁殖力,兒子生的也確實很多,如根據《左傳.魯僖公二十四年》的記載,“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大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譯文:富辰進諫說:“不行!我聽說:最好的辦法是用德行安撫百姓,其次是親近親屬,把這種感情推及到其他的人。從前周公傷痛管叔、蔡叔不得善終,所以把伯叔兄弟及子侄都分封土地,使他們建立國家,作為周的屏障。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都是文王的兒子。邗、晉、應、韓,是武王的兒子。凡、蔣、邢、茅、胙、祭,是周的後代。”據此文王被冊封的親兒子,再加上駕鶴西去的伯邑考和當了集團老大的武王姬發,文王的親兒子或有名或有姓或有封國的就有十八個之多:伯邑考(姬考):姬昌嫡長子;周武王(姬發):即周武王,姬昌嫡次子;管叔鮮(姬鮮):姬昌嫡三子;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封於魯,姬昌嫡四子;蔡叔度(姬度):姬昌嫡五子;曹叔振鐸(姬振鐸):姬昌嫡六子;郕叔武(姬武):姬昌嫡七子;霍叔處(姬處):姬昌嫡八子;衛康叔(姬封):姬昌嫡九子;冉季載(姬載):即聃季載,本名姬載,姬昌嫡十子,為周朝諸侯國聃國開國君主,周成王時代的三監之亂後,周公旦將康叔封在衛國,季載封在聃國,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冉堌鎮一帶,並且以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周司空,輔佐成王;郜叔:姬昌十以子;雍叔:一作雍伯,姬昌十二子;毛叔鄭(姬鄭):姬昌十三子,毛叔鄭,本名姬鄭,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之弟,周朝建立之後受封於毛國(今河北雞澤);滕錯叔(姬繡):姬昌十四子,滕錯叔,即姬繡,是滕國第一任君主。古滕城是滕國的首都,距離山東滕州7公裏。位於山東省滕州市西南約7公裏處的薑屯鎮東滕城村;畢公高(姬高):姬昌十五子;原叔:姬昌十六子,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為鞏固周朝政權,實行分封製,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賢後代,於是將十五弟畢公封在畢地畢地(亦稱畢陌、畢原、鹹陽原,在今陝西鹹陽,一說在今陝西西安),建立畢國,爵位為公爵,故稱畢公或畢公高;酆叔:姬昌十七子;郇叔(姬葡):姬昌十八子,西周初期,周文王將姬葡分封於古郇國,史稱郇侯。郇國定都於新絳西,疆土於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東,原來屬於古郇國的疆土。後被晉武公所滅。老大伯邑考的履曆史籍典章是如何記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