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國自殘之父屠子-國盜之八姒啟4(2 / 2)

總結《國語》、古今本《竹書紀年》以及《逸周書》及其他史籍記載,姒啟征武觀是有其曆史事實的。今本《竹書紀年》中有:“(啟)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師師征西河,武觀來歸。”今本竹書紀年敘述征武觀的事情經過與《逸周書》類似,《逸周書?嚐麥》:‘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還有《北堂書鈔》卷一三帝王部,引古本《紀年》雲:啟征西河。有人認為所謂「啟征西河」,疑即指啟誅五觀。《太平禦覽》卷八二引《帝王世紀》雲‘(啟)三十五年,征河西。’‘河西’當即‘西河’。)先秦古籍曾一再提及商代以前有夏王朝,如《尚書》雲「我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召誥》),《詩經》謂「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大雅》)。因此不論武觀是奸子還是因為姒啟是個昏君,啟征西河父子相殘必有史實。

在姒啟這個為了權力不惜剿子的國盜首惡領路,後世因此殺子的更理直氣壯名目大膽起來,僅舉一例,即春秋時的鄭文公姬踕。

鄭文公(?-前628年),姬姓,名踕,鄭厲公之子,公元前673年(鄭厲公七年)五月,鄭厲公去世,公子踕即位,是為鄭文公。春秋時期鄭國第八位第十任國君,公元前672年-前628年在位,在位45年。鄭文公在位期間,曾數次搖擺依附於晉、楚兩個大國之間。鄭文公曾在春秋五霸齊桓公發起的首止會盟中私自逃盟,又派人暗通楚國,害怕齊桓公暗害自己,不敢親自去其後的寧毋會盟諸侯,便派太子華代替他前往寧毋。太子華和公子藏都是鄭文公的嫡夫人所生。嫡夫人陳媯很得鄭文公的寵愛,因此立其長子太子華為太子。但隨著時光荏苒嫡夫人陳媯年老色退,鄭文公先後娶了兩位夫人,而且都生了兒子。這樣陳媯便失去鄭文公的寵愛,太子華也得不到鄭文公的歡喜。太子華見鄭文公如此好色多寵,深感自己的太子地位有被廢的危險,心中終日不安。這次乘去寧毋會見齊桓公的機會,便謊言對齊桓公說:\"鄭國之政,皆出於叔詹、堵叔、師叔。鄭伯首止逃盟,背齊向楚,皆'三大夫'之意。若以君侯之靈,派兵伐鄭,滅掉'三大夫',奪回政權,我願讓鄭國長期服從齊國,比於附庸!\"當時的國相管仲勸齊桓公不要聽從太子華的話,因此齊桓公不但不聽太子華的意見,反而將太子華的話透露給鄭文公。鄭文公得齊桓公書信,大怒,將太子華和公子藏殺死,又害怕別的兒子生變奪權,便把兒子全部趕出鄭國。在春秋時期上演了一出父殘殺、殘害流放自己全部兒子的慘劇,人類在權欲麵前可說是無底線可言了。

此可謂王權私利之禍水也!權利之爭奪一如電影《星球大戰》中之父子相殘之場麵。

篇尾一闕贈姒啟:姒啟私心何其急,泱泱國企改私企;搶班奪權弑伯益,父又殘子盜血裔,玩盡敗國喪家事,換來子孫河邊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