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說,黨報要解放思想
專欄
作者:觀其
如果對熱點、難點、敏感問題躲著走,怕討論怕“犯上”,不光表明媒體人缺乏自信,恐怕還說明媒體人自身就沒有掌握真理。
十八大後,新風陣陣,春風習習。新風,春風,與媒體直接相關的,就是文風。十八大報告提出“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改進文風,也是中央政治局改進作風八項規定中的一條。中央帶頭,媒體督促,各級跟進,群眾叫好。
但是,過往曆史一再提醒我們,文風難改,改文風容易一陣風。改文風不能指望“一改就靈”、“一抓見效”,要想保持常態,成為習慣,竊以為基本的還是“有破有立”:
一得刮風。改文風就得刮風,刮新風壓舊風驅歪風。舊風歪風露頭就打,保持警醒。這可視為在存量上做文章,不遺餘力地壓縮舊風歪風。此之謂破。
二得下雨。春雨潤物,萬象更新。這可視為在增量上做文章,也就是不遺餘力地做大新風。此之謂立。
刮風易,化雨難,破易立難。做大新風,比單純地壓縮舊風歪風要求更高。
今年第5期《求是》雜誌,“求是筆談”欄目做的是“關於文風問題的討論”,四篇文章,各有側重,對於我們思考“為什麼改”、“改什麼”、“怎麼改”很有啟發。就我而言,《求是》雜誌文化編輯部副主任李文閣的《改進文風 內容為王》這篇讀得更細一些,因為這篇就涉及立新風、做增量的問題。空話、套話、公式化的文風從何而來?文章說,根本的還在於內容的貧乏,“改進文風的本質要求,是求真務實。所以,不光要解決怎麼寫、怎麼說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寫什麼、說什麼的問題,這是更深層次的改進。”“改文風如果隻著眼於形式,那是遠遠不夠的,是舍本求末。”
那麼,內容如何才能不空呢?文章指出,“改進文風很重要的是,要鼓勵黨報黨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有問題意識,關注“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對此作了精辟分析:“現在,黨和國家工作中麵臨的問題很多,群眾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也很多。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事實上黨內存在著上級沒有定調的問題不好講、上級沒有部署的事不宜公開討論的‘潛規則’。其實,很多問題,包括理論問題、政策問題、民生問題、改革問題,也包括很多熱點、難點、甚至一些敏感問題,都可以在黨報黨刊上公開討論。公開討論的好處很多,一可以發揚民主,集思廣益,促進正確決策;二可以吸引群眾關注和參與,公開討論的過程就是很好的宣傳解釋過程,可以增進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三可以發揮黨報黨刊設置議程、引導輿論的作用,也使黨報黨刊變得有意思、有內容、好看起來,何樂而不為?其實,黨報黨刊不討論,網上也在討論。”
這讓我想起,56年前,同樣是3月,毛澤東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說的話:“領導我們的國家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辦法,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方針,這就是放和收。放,就是放手讓大家講意見,使人們敢於說話,敢於批評,敢於爭論;……收,就是不許人家說不同的意見,不許人家發表錯誤的意見,發表了就‘一棍子打死’。這不是解決矛盾的辦法,而是擴大矛盾的辦法。兩種方針,放還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我們采取放的方針,因為這是有利於我們國家鞏固和文化發展的方針。”
當然,毛澤東說“還是放得不夠,不是放得過多”,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進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說用不著害怕“毒草”、“牛鬼蛇神”,因為他相信“有鬥爭,才能發展”。我們今天說要敢於善於公開討論,是因為我們還堅信“有民主,才能發展”。
拋開曆史不說,主放不主收、說服而不壓服的“自信”,是今天仍要堅持和強化的。人們常說要有“文化自信”、“理論自信”。打破黨內存在著的上級沒有定調的問題不好講、上級沒有部署的事不宜公開討論的“潛規則”,圍繞熱點、難點、甚至一些敏感問題在黨報黨刊上公開討論,就是自信的體現。越是熱點、難點、敏感問題,越要敢於和善於去分析去回答。新聞媒體尤其是黨報,就得有這種自信。真理愈辯愈明,如果對熱點、難點、敏感問題躲著走,怕討論怕“犯上”,不光表明媒體人缺乏自信,恐怕還說明媒體人自身就沒有掌握真理。
自身不硬打不了鐵,唯唯諾諾壯大不了主流輿論。缺乏自信是因為本領不強,增強本領,唯一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習。腦子裏有貨,說話為文自然不空洞,針對問題自然敢討論。若此,報紙不好看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