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微博“綁架”
刊首快語
作者:何勇海
曾有人調侃:“這年頭,沒個微博,還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微博的紅火可見一斑。當微博成為網絡社交、信息交流、曝光社會熱點事件的流行工具時,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的老記們,便開始借力微博,在這個“新聞富礦”裏扒拉自認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於是,讀者看到,“據網友@×××微博爆料稱”的新聞,在傳統媒體上流行,且給人似曾相識之感。從浩如煙海的微博裏,挖掘出一條爆炸性的獨家猛料,已經是微博時代的一種新式新聞競爭。一個個發軔於微博的事件,也因有了傳統媒體的互動和助推,逐漸演繹成一個個公共議題。
客觀地看,類似於“新聞線人”的微博爆料,確實有助於傳統媒體擴展線索來源,提升新聞時效。因為各路博主“人人都是記者”,他們往往能在第一時間發布突發事件的信息,不受時間、地點、寫作格式等限製,比如最早發布2011年“7·23”動車追尾事故的,就是一位乘坐事故動車的微博博主。
但更應該看到,將微博作為傳統媒體的助力者,更考驗傳統媒體記者的分析辨別、信息過濾能力。微博具有的低門檻、低成本和草根性等特質,決定了微博表達的隨意性、非理性。更有甚者,一些博主為吸引粉絲關注,會發布一些聳人聽聞的不實信息。
因此,傳統媒體在從微博中尋找新聞線索時,絕對不能照抄照搬、複製粘貼,應該高度警惕、多方求證,特別是對那些真假難辨的信息,更應謹慎處理。否則,虛假消息借助傳統媒體再次傳播,就是對公眾的再欺騙,會嚴重損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靠報道荒誕不經、聳人聽聞的內容增加收視率或發行量,是部分媒體人急功近利、不負責任的表現;靠微博的“新聞影子”無中生有、胡編亂造一篇篇社會新聞交差,也是該被丟進垃圾箱的不良文風。要知道,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比微博大得多,媒體人要有引導輿論的責任擔當。
前不久,央視財經節目主持人芮成鋼說過一句話:“不要被微博的140個字‘綁架’。”這值得所有媒體人謹記。一味地從微博裏“拿來”,撿現成的果子吃,便是被微博的140個字“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