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夷中的財富

財生活

作者:張雅凝

上世紀30年代,冰淇淋開始風行於美國紐約街頭。年輕的波蘭移民魯本·馬塔斯有一手製作天然冰淇淋的好手藝,也在自己的作坊裏製作冰淇淋銷售,再加上從不欺市賣假,他漸漸有了一些小名氣。

但好景不長,為了競爭,有一些冰淇淋作坊主開始在冰激淩中加穩定劑和防腐劑,以延長產品保質期,這些產品往往能用外觀和因添加劑而產生的口感,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種製作方法,看上去似乎是多了一些程序,實際上卻降低了成本。馬塔斯作坊裏的工人都建議他也跟著市場走,在冰淇淋中加添加劑。如果不這樣做,將很難繼續參與市場競爭,但如果加了添加劑,就意味著他的冰淇淋從此與“天然”絕緣。到底是加還是不加呢?他為此傷透了腦筋。

一天,馬塔斯和幾位從事冰淇淋業的朋友一起去商店買東西。當時天氣很熱,有幾個窮孩子在商店門口買冰淇淋吃。這時,門口又有一對衣冠楚楚的富人夫婦走過。男人提議說:“買兩份冰淇淋吧!”女人的臉上剛出現一種讚同的神情,但她看了看那幾個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冰淇淋的窮孩子後,改變了主意,說了句“算了。”許多看到這一幕的人都很不平,馬塔斯的朋友氣憤地說:“怎麼會有這種人!窮人在吃,她就不要吃了?難道你還想有人為你們富人專門生產一種冰淇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馬塔斯立即閃出一個靈感來:這個市場缺少了一種象征高貴與時尚的冰淇淋。

馬塔斯回到作坊,對工人說:“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惜成本,繼續努力提高‘天然’的精度和要求,無論是主料還是輔料,無論是原料還是加工過程!”

“老板,您不能這樣。這樣做,我們的成本將會更高。”熱心的工人們紛紛出言阻止,“冰淇淋是一種人人都能買的便宜貨,花這麼高的成本去做,不值得啊!”“是的。所以,目前這個市場缺少的正是一種不是人人都能隨意購買的冰淇淋精品!”馬塔斯肯定地說。

馬塔斯立誌要生產出純天然、高質量、風味絕佳的冰淇淋,搶占“矜貴冰淇淋”的市場空間。半年之後,他先後推出香草、巧克力和咖啡三種口味的高檔冰淇淋,主要提供給一些高級餐廳和高級商店,銷售狀況非常不錯。

不久之後,馬塔斯將他的冰淇淋正式命名為“哈根達斯”。它以頂尖奢侈品牌的形象出現在市場上,那動輒幾十甚至上百美元的價位,讓普通冰淇淋頓時相形失色,它的目標消費群是處於收入金字塔頂層的注重生活品位、追求時尚的年輕人。雖然,哈根達斯的高價位限製了消費群體,但同時也吸引了趨之若鶩的信徒和擁護者。在宣傳策略上,馬塔斯也努力打造“矜貴”形象,哈根達斯幾乎不做大眾型電視廣告,隻是偶爾出現在一些時尚雜誌上。

時至今日,馬塔斯的冰淇淋在全美國甚至全球多國都開設了專賣店,哈根達斯也成為全球性“尊貴品牌”。自從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內地以來,哈根達斯已經開設了50家專賣店,零售點更是達到1000多個。

多年之後,馬塔斯的那些同行朋友問他是怎麼想到要生產“矜貴”冰淇淋的,他回答說:“其實很簡單,當時那個婦女不肯跟窮人們吃一樣的冰淇淋的神情確實讓人不屑,甚至為人所不齒。但你們隻看見了鄙夷,而我卻看見了創造財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