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6點到8點,在北大人民醫院的掛號大廳裏,有一群“綠馬甲”格外引人注目。他們都是專業的“醫院誌願者”,主要為有困難的患者提供幫助,如解釋就診流程、指引科室位置、協助打印化驗單等。
2009年4月,北大人民醫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醫務社會工作部”,至今已有正式注冊的“醫院誌願者”300多名,為患者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王杉說:“現代醫學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醫院在給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需求。開展醫務社會工作,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醫務社會工作者是個新概念,很多人將其等同於“誌願者”、“義工”、“社工”。其實,提供誌願者服務,隻是醫務社會工作的一部分。2006年,我國人事部門正式明確了“社會工作者”這個新職業,其專業職稱為“社會工作師”。醫務社會T作者就是在醫療領域的社會工作者。如果說誌願者是“業餘雷鋒”,那麼,社會工作者就是“職業雷鋒”,或者說是“業餘雷鋒”的組織管理者。
如今,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醫務社會工作者和醫生護士一樣,成為現代醫學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醫務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的助人活動,它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方法,協助醫護人員幫助患者及其家屬處理因疾病而帶來的在家庭、情緒、經濟、職業、康複等社會及心理調適方麵的問題,使病人早日恢複健康,重返社會。目前,我國的醫務社會工作尚處於萌芽狀態。
北大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陳紅認為,醫院是社會的窗口,電是各類矛盾的聚集地。讓醫務社會工作者進入醫院體係中,作為醫療服-務的補充,可以大大減少醫患糾紛,同時提升醫院的社會形象。
於雲晉今年52歲,家住北京天通苑小區。去年,他從山西潞安礦務局提前退休,來到北京安度晚年。看到媒體報道後,便萌生當誌願者的想法。他說:“每周我都要到醫院附近遊泳,順便能做點善事,生活就更充實了。”
北大人民醫院專職醫務社會工作者關婷說,幾乎每天有人來報名當誌願者。但是,當一名誌願者,光有熱心腸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服務能力。如果缺乏專業素養,有可能給患者帶來傷害。目前,醫院已建立嚴格的誌願者準入機製和標準化認證機製。上崗前,誌願者必須進行培訓,內容有醫院規章製度、醫源性感染預防、相關醫療知識培訓、誌願崗位職責等。
誌願者最小17歲,最大72歲,都是不求任何物質報酬、具有強烈服務意願的愛心人士。目前,他們已經開展了門診大廳服務、血液透析病人陪伴服務等項目,並即將推出手術區等候家屬陪伴、先天性心髒病兒童陪伴、流動圖書借閱服務等。誌願者在服務過程中,以第三方視角體驗醫院環境,發現了很多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推動了醫院就診流程的改善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劉燕是中央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公務員,也是北大人民醫院的誌願者。在門診大廳服務時,她聽說一名關節病患者淩晨3點就來排隊,想掛某著名專家的號。當排到窗口時,工作人員卻說那位專家停診了,患者非常失望。類似情況,在門診大廳幾乎每天都有。劉燕發現,醫院的“停診通知”貼在門口,但不太起眼,患者很容易忽略。於是,她提出建議:在大屏幕滾動牌中提示停診專家,方便患者。很快,醫院就采納了這一建議。
“醫務社會工作部”成立以來,誌願者在參與門診大廳服務中,共提出70多條合理化建議,幾乎都被醫院采納。例如,患者掛號前先辦實名就醫卡,而辦卡需要填寫表格,結果經常造成大廳擁堵,如今,醫院引進了新技術,患者隻需掃描一下身份證或醫保卡,就能自動錄入信息。
“穿上白大褂感受到的是責任,穿上綠馬甲感受到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這是北大人民醫院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王天兵的感悟。王天兵也是一名誌願者。早晨,當他站在門診大廳裏,穿上綠馬甲,便不再是一名醫生。看到患者為了掛一個專家號而苦苦等候,他的心裏特別沉重。以前,他出專家門診時,一有事情就停診,似乎根本沒有想到患者的心情。如今,即便有再重要的事情,他也想法推掉,而不輕易停診,因為體會到了患者的不易。
目前,在醫院誌願者隊伍裏,醫學院校學生約占70%,醫務工作者約占20%,社會人士約占10%。很多醫學院學生把當誌願者視為一種至高榮譽。盡管他們不求回報,但是,在醫院的信息係統裏,他們的愛心和美德都有完整的記錄。
讓醫生成為誌願者,是培養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因為醫生不是和病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如果一個醫生的眼裏隻有病,沒有人,就很難真正尊重和理解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