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作者:析兒
曾幾何時,電子購物網站演變為一個多姿多彩的信息舞台,其形式不再限於你買我賣,如團購,如分享,如遊戲,如社區,電子技術的應用,讓購物這一行為變得更有價值,甚至同時形成了一個媒體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你不僅可以購物,而且還能交流,不僅有信息的獲取,還可以實現信息的發布和分享,一邊買,一邊曬,一邊逛,一邊聊,這一平台所附加的種種誘惑,五光十色的社交機會,一方麵顛覆了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麵,也讓消費者變得瘋狂。
當曾經愛逛街的女人變成了坐在電腦前瘋狂刷新購物車的宅女,最如釋重負的恐怕是男人,終於可以擺脫拎包的苦海,重獲自由。當然,問題也隨之而來,電子購物可比實地逛街更加容易衝動,也更加容易締造神話,所以男人的錢包更加容易被女人輕易掏空。若非如此,怎會有神話般的數字預測稱,到2015年,電子商務的交易額將突破12萬億元?
和傳統購物方式相比較,品牌網站是大商場,淘寶網店是小攤小販,那麼,近兩年火起來的團購,則無疑是在利用搭建起來的平台,借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鏈經營批發業務。
所謂團購,是指團體購買,QQ上時常有追求時尚的小美眉,呼朋引伴著去“團一個”化妝品或者零食。追本溯源,團購恐怕來自於非電子商務時代的“集采”模式,即集中采購。集采的組織者多為義務,費心費力,不具專業性,目的基本上純粹是為了省錢。
再到團購時代,互聯網領域分工的細化,有許多值得深思之處。一方麵,互聯網電子渠道的暢通,縮短了消費者購物的中間環節,讓生產者與用戶的距離越來越近,另一方麵,也更能折射出網絡時代的用戶行為,讓消費者心理學的研究更具價值。
團購的興起,和社交網絡的火爆是密不可分的,互聯網的用戶行為更具有主動性,同時還可以通過數據被記錄和被總結,如此經過一定的時間沉澱後,就自動形成了某種市場規則,久而久之,通過網絡,你更容易尋找到和你興趣、需求都相投的那麼一群人。當然,這也包括相似的購物觀。你更容易找到和你同樣熱衷於收集某項裝飾品的人,你也更容易去購買別人一直在買的某個品牌的奶粉給寶寶,你甚至可以優先關注那些其他買家選擇的辦公室零食,或者直接根據參與者的數量決定是否要一起去“團”某家餐廳的美食。在許多購物平台上,信息是公開透明的,可以非常完整地為不明真相的購買者作為參考指南。
如果說,電子商務的興起,說明了現代都市人生活的忙碌與懶惰,那麼,電子商務的媒體化,則集中體現了網絡時代人們的心理傾向:從眾,怕寂寞,渴求安全感。
消費者是從眾的,是樂於跟隨的,這點並不限於網絡消費者,但是,在媒體化的網絡購物平台上,你更加容易找到可跟隨的對象,而團購則幹脆就是在為從眾者們提供方便,大家一起淘便宜貨,樂在其中,那心理的滿足感是首要的,性價比反倒是其次。
消費者是怕寂寞的,有了網絡,麵對麵的溝通被電子渠道取代大半,心靈反而格外空虛,所以要團,應了那句“人多力量大”的老話。每個購物者都是需要安全感的,在馬斯洛的詞典裏,安全感是一項被置於底層的需求,而通過媒體化的電商平台來窺探親朋好友們的行為,關注大多數人的信息並隨波逐流。
除了保護自我、規避風險之外,在我們這個山寨橫行、安全係數頗低的世界裏,焉知又不是明知而故購,掩耳盜鈴和麻痹自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