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什麼樣的人?
編者的話
本期雜誌中,我們又推出了一年一度的“40位40歲以下投資人”,這其中既有知名VC中的投資人,也有單打獨鬥或者機構化的天使新銳,如果非要把他們歸納一下,“早期投資”應該成為了關鍵詞。
過去一年中,三個背景強化了早期投資在中國日益凸顯的重要性。第一,境外特別是美股IPO成為眾多中國公司的群體性目標,這其中又多以互聯網公司居多,而我們都清楚,互聯網投資的回報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階段的早晚。可以預見,隨著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的上市,中國的早期投資將會越來越火熱,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
第二,國內資本市場退出渠道的持續緊縮,導致中國本土(人民幣)基金不得不從賺快錢的PE,轉向回報率更高也更危險的早期投資。而這,又迫使很多美元基金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基金。人多、錢多、機會多、坑也多,是當下中國早期投資的行業現狀。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點,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收購、投資狂潮。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多了一條成長路徑;而對於他們背後的早期投資人來說,又多了一個更便捷的退出通路。
如此多的機構和個人湧向早期投資,很大程度上源於高回報率。以本期登上封麵的戴誌康為例,他當年從僅有的100萬元人民幣餘款中拿出一半投給博雅互動的張偉,結果就是隨著博雅互動的上市,讓他獲得了約1000倍的賬麵回報;而博雅互動的A輪投資機構紅杉資本,同樣獲利不菲。
但硬幣的另一麵是,高回報率必然伴隨著高風險。風險來自哪裏?歸根到底還是人。在我們對眾多投資人的采訪、調研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早期投資就是投人。問題是怎麼投?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很多專注早期投資的天使、VC,正越來越圈子化。依靠彼此所熟知的圈子,來尋找最靠譜的人,並相互推薦。本質上,還是投熟人。
另外一種風格是,撒胡椒麵。熟人模式是為了降低風險,而撒胡椒麵模式是接受大麵積風險的同時,多買彩票、盡可能提高“中獎率”,不管熟不熟。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說投熟人模式是選擇“坐在風口的母豬”,那麼,撒胡椒麵模式更像是選擇“坐在風口的種豬”;前者要的是氣味相投、心心相印,後者強調的是能“傳宗接代”就成。
很難說兩種模式孰優孰劣,因為投資人也要對LP負責,或者為拖家帶口的自己負責,首先當然是要講利益回報的。在今年入圍的40位投資人中,他們所負責的項目中,不是有成功IPO的,就是有拿到後續投資、估值得到良性增長的。其實投資這個行當,可能是最勢利的行當:有沒有業績、業績有多大,所見即所得。正因為如此,我們希望這些優秀的新一代投資人能夠樹立好的榜樣,不僅僅是業績,還要看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