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江電信:存儲雲化進行時(1 / 1)

浙江電信:存儲雲化進行時

封麵報道

作者:吳磊

IT業近來刮起一股旋風:IBM高端服務器、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被PC服務器、開源數據庫以及分布式存儲逐漸替換,企業IT再也不必擔心被某幾個大廠鎖定。這股風潮愈演愈烈甚至波及其他行業。

2011年中國電信集團確定4個省份試點雲資源池,要求原來在小型機上業務應用逐步遷移至雲資源池。2011年4月,浙江電信率先在全國第一個完成了關鍵業務平台比如短信、彩信的雲化。現在浙江電信95%的業務平台完成去IBM小型機。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業務平台也在嚐試使用MySQL等開源產品替代Oracle數據庫。浙江電信2011年率先把所有的數據庫全部虛擬化,並總結出一套數據庫虛擬化的方法,在全電信集團推廣。

之後,浙江電信想走一條基於分布式技術的存儲雲化的道路。

企業存儲的四大需求

去年年中,浙江電信在建設雲資源池過程中,敏銳地發現將存儲設備虛擬化的必要性,浙江電信首席雲計算工程師顧炯總結為四大需求。

首先,原來的IT係統建設模式是“煙囪式”,一套係統自成體係,有單獨的網絡設備、計算設備和存儲設備。建設資源池之後,很多資源都是共用的。網絡資源和計算資源已經可以做到按需分配,存儲成為實現整個數據中心雲化的短板。

其次,資源共用以後導致存儲性能出現瓶頸。顧炯認為,IT界的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設備性能提升一倍)不太適用於存儲設備。“存儲設備從以前的3.5英寸的磁盤、5英寸磁盤到現在,性能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變。”顧炯稱,原來的設備隻需要滿足單個係統,但是現在資源池化後幾百個係統共用,存儲性能就會出現瓶頸,主要體現在IO(讀寫)的效率上。

第三,IT資源共用以後,需求部門普遍習慣於“圈地”。比如某個業務係統實際上隻要1個PB的空間,業務發展1年後可能需要10 PB空間,但是現在按照需求部門的習慣,則一次性把3年需求一次性“圈地”。這樣做導致的結果是,看起來存儲空間都分配完畢,但是實際上存儲的利用率很低。

最後是擴容問題。顧炯說,原來的存儲擴容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很難做到真正的線性擴容。同時專用存儲價格高,維護難度大。“原來通過增加磁盤櫃的這種方式,最多隻能增加2個磁盤櫃,但現在是想能夠做到線性擴容,增加設備的同時還能夠提升性能,這個是我們的一個需求點”。

FusionStorage受青睞

有了需求的牽引,浙江電信開始考慮采用存儲雲化的方案——分布式存儲。

與目前常見的集中式存儲技術不同,分布式存儲技術並不是將數據存儲在某個或多個特定的節點上,而是使用存儲網絡中每台機器上的磁盤空間,並將這些分散的存儲資源構成一個虛擬的存儲設備,數據分散地存儲在企業的各個角落。

有了這個需求以後,浙江電信去年10月份找到華為,雙方聊完後一拍即合,華為正在研發的產品剛好能夠滿足需求。

按照電信運營商的招標規範,浙江電信進行了公開招標,有6個廠家應標。但是正真能做到“塊存儲”的應標結果看,還是不多。顧炯解釋,因為浙江電信想做塊存儲。存儲分為三種形式:文件存儲、對象存儲和塊存儲。塊存儲性能最高,但價格最貴;文件存儲最慢,相對價格最便宜。

“像有一些廠家是拿對象存儲封裝成塊存儲的協議,或者是拿文件存儲封裝成塊存儲的協議,性能完全不夠。”顧炯說,業界真正能夠做到分布式塊存儲的,隻有華為和EMC。

浙江電信為什麼最終選擇了華為?顧炯講了一段小插曲。因為華為宣稱自己的產品各方麵性能指標很好,大大超過了其他廠商的同類產品。浙江電信因為多年來積累了很多招標方麵的經驗,和其他廠家交流之後發現也許存在指標虛高,所以顧炯和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的相關專家專門到華為深圳總部做驗證,驗證結果證明華為產品性能指標的確高出同類產品。

浙江電信雲資源池建設進程在整個電信集團一直保持領先,分布式雲存儲係統的上線再次讓領先優勢擴大,在全集團具有示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