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快三良”判斷身心健康
品生活
作者:江大紅
看一個人健康與否,我們習慣用血壓、血糖等數值的高低來衡量。其實,速度也是一個非常簡便易行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用“五快三良”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況。“五快”指的是食得快、睡得快、便得快、說得快、走得快;“三良”指的是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
“五快”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人大腦、四肢、免疫、消化等功能,“三良”則考查的是心理健康,兩者若能達標,說明身心健康。
“五快”的標準是:
便得快:大便時間3-10分鍾。小便、大便與一個人的排毒能力有關,如果速度不夠快,毒素就可能積攢在體內。一般來講,每次大便時間3-10分鍾屬正常,老年人可適當長些。有大小便障礙的人,患結腸癌幾率較高。
建議:每天早起喝一杯水,養成晨起定時排便的規律;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每天保證6-8杯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排大便切忌一味求快、用力過猛,這很可能誘發心梗等突發情況。
睡得快:躺下15分鍾即入睡。好睡眠有四個標準:躺下15分鍾就睡著、睡時不被噩夢驚醒、起夜不超過兩次、第二天醒後精神煥發。睡得快又好說明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功能正常,且是人體免疫力的保證。
建議:做到“二要三不要”,即要適應人體生物鍾按時睡覺,要心情寧靜少吵架;不要晚飯吃得太多、太晚,不要睡前兩小時劇烈運動,不要睡前喝咖啡、茶。此外,睡前散步、聽音樂等也有助睡眠。
走得快:一次快步行走400米。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次能步行約400米的老人,身體更健康,且走路速度越快,壽命越長。走得快指行動自如、身體敏捷、反應迅速,說明軀體和四肢狀況良好。走路時左右搖晃,無法走成直線,沒走多遠就腿疼,說明健康不達標。
建議:走路是最佳的運動方式之一,變著花樣更有趣、更養生,如快走能對抗糖尿病、減少中風等;走走跑跑更有助於脂肪燃燒;踮著腳走能護腎;甩手大步走不容易駝背等。
食得快:胃口好。吃得快指的並不是速度上狼吞虎咽,而是胃口好、有食欲、不挑食。因為胃口好壞與胃腸道係統關係密切,如果老是沒胃口,吃什麼都不香,很可能腸胃不好,消化吸收功能不行。
建議:牢記“淡、雜、鮮、粗”飲食四字訣。“淡”是指飲食清淡,少鹽少油;“雜”是指各種各樣的食物都要吃,每天最好吃五份以上蔬果;“鮮”是指要多吃新鮮食物,維生素等營養沒被破壞;“粗”指多吃粗糧,精米精麵口感雖好,但營養流失較多。
說得快:流利準確。一個人跟以前相比,如果說話越來越不利索、反應遲鈍、語無倫次、不愛說話等,很可能有腦梗、認知障礙等神經係統問題。說話能反映大腦的健康程度,說得流利、表達正確、符合邏輯,也表明人精力充沛、頭腦清醒。
建議:退休後的中老年朋友,應“退而不休”,多閱讀書報、出去聊天下棋、唱歌跳舞等,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與人交流、溝通。
“三良”的標準是:一個人性格溫和、意誌堅強、心境樂觀,才算有良好的個性;能做到客觀看待人和事、自控能力強、能應對突發及複雜環境,就是擁有良好的處世能力;一個人不吹毛求疵、不過分計較、與人為善,才稱得上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摘自《新周報》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