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保本賺息 年年有餘(1 / 1)

保本賺息 年年有餘

財封麵

作者:袁元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讓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人形成了悠久的曆史沉澱,而過年無疑是辛苦勞作一年到頭的國人最為喜愛的日子。在這個普天同慶、合家團圓的日子裏,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滿嘴的吉祥話就像是不要錢似地脫口而出。

“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或許是過年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草根階層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而“年年有餘”這四個字也折射出國人最為樸素的理財觀。

還沒到過年,全國各地的蔬菜價格節節上揚,其漲幅簡直讓消費者找不著北,這也直接拉動了國內的CPI迅速爬升,使得因為2012年企業業績普遍不太景氣,年終獎大幅縮水的消費者在購買年貨時,更加畏畏縮縮。原因無他,荷包內銀兩不夠,買年貨缺乏底氣。看來,要想過個歡歡樂樂的團圓年,不光要賺錢,還得做好理財這門功課,讓辛辛苦苦勞作賺來的銀子,通過理財,獲取穩定的收益。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步入“房奴”一族,如何賺快錢、賺大錢,爭取早日還完房貸,成為壓在國人身上的頭座大山。這使得國人在選擇理財方向時,不知不覺之間步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對具備穩定收益的低回報理財產品的理財興致逐漸淡薄,而對投資理財風險偏高,但回報也可能相應較高的理財產品的追逐熱情卻是有增無減。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征便是逢啥炒啥,2006年炒股票,2008年炒房產,2010年炒藝術品,2011年炒黃金。國人對通過炒作獲得較高投資理財收益樂此不疲,逐漸呈現出“上癮”的態勢。近來創出13億票房的《泰囧》之所以獲得國人喜愛,就是因為其描繪的場景反映出國內“屌絲”一族真實的生活和心理場景,人們笑的不是劇中人,而是觀劇的自己。

隨著國人投資風險偏好度的提高,原本最為穩定的低收益理財產品如銀行定期存款等逐漸被國人邊緣化,就連本來是銀行定期存款主力的“40後”和“50後”,現在對定期存款也不太熱衷了,而是把存款拿來購買收益相對更高、風險也相對較小的銀行理財產品。雖然銀行理財產品如今的年化收益率僅為4.5%,但是相比一年定期存款的3%的收益率還是高出了不少,這對於缺乏投資理財門路,又不願意冒風險的大叔大嬸們來說還是很合算的,也算是多賺個三瓜兩棗。好在這種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比較穩定,沒有太大風險,一年一年累積下來,其實賺得並不少。

當然啦,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更高、風險也相應更高的穩定型收益產品還有信托,如今發行的信托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9%左右。喜歡賺快錢的國人可能會對這個收益率不屑一顧,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如今做實業的老板一年辛苦,其收益率也就在10%左右,有的甚至隻有5%,還不如買信托。

當逢啥炒啥成為當下國人投資理財的主潮流之際,盲目炒作的風險也會如幽靈般緊隨而至。君不見,炒股炒成股東,炒房炒成房東,炒天津文交所的藝術品,結果砸在炒家手中,諸如此類,數不勝數,連外媒都對國人瘋狂炒作翡翠玉石的現象發出驚呼:很多對翡翠玉石根本不懂的中國投資者蜂擁加入了炒作翡翠的隊伍,這些人已經陷入到炒作的瘋狂之中。這使得原本想通過炒作而“多收三五鬥”的投資者發現,炒作的收益未見有太大提高,炒作的本金卻已是蕩然無存。隻有這個時候 ,人們才會暮然回首,發現那些積小賺為大賺的低回報理財產品由於本利兼得,而顯得那麼可愛。

說來道去,對於投資風險承受度較高的國人來說,“炒”可能還會是今後他們的投資主途徑,而對於四十出頭,上有老、下有小的國人來說,投資理財不光要看回報,更要注重穩定。那麼,如何進行年年有餘的理財,還是讀讀本刊這期的新春特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