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行業中沒有統一標準
從國內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情況看,目前仍然缺乏統一的、被廣泛認可的支付安全標準。支付安全缺乏基礎性技術支撐安全保障,RFID標準、第三方支付安全保障流程、協議、安全管理等標準未統一。
(七)信用風險是關鍵
中國的信用體係沒有發展到各方認可的程度,信用風險始終是各家第三方支付機構聚焦的中心。在虛擬的空間完成交易和資金轉移,信用必然成為最突出的問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風險一般是指其經營不善或者存在管理漏洞,甚至可能存在因其他違規操作而導致的不能承擔中介支付及擔保的功能。部分商家會違規操作,導致不良後果。同時,由於第三方移動平台掌握了大量用戶以及商家的關鍵信息和數據,一旦泄露或挪用,會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甚至會引發社會問題。
四、第三方移動支付應用的風險控製
(一)加強監管
人民銀行、證監會、外管局等金融監管機構要針對第三方支付企業及與其相關的領域,製定管理辦法,瞄準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風險問題,擬定相應的具體法規,明確其業務範圍,加強監管。如2014年3月出台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和《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就是加強監管的有力措施。
(二)建立有效的信用評級體係
移動支付企業應聯合國家信用體係,內外部共同監管,建立有效的信用評級體係。目前,我國的信用體係並不完善,全國範圍內難以建立完整的征信網。國家可以借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完善個人信用,為健全信用體係提供數據支持;另一方麵,國家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體係融合,也便於二者共同監管,為防範風險提供雙重保障。
(三)加強通信運營商和第三方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
第三方支付企業應加強與通信商合作,加強聯係,解決支付方式和安全的問題,同時提升支付速度甚至支付結構。現在的第三方移動支付以運營商為主導,建立在網絡之上,隻有與通信商合作好,才能有大的變革。
(四)加強移動網絡安全開發培訓
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加強安全教育與培訓,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支付環境。在桌麵上的網絡通信安全SSL等技術可以嚐試移植到移動平台,利用現有的安全技術改善移動支付。在公共場合的WIFI上也要采用加密技術,以保證交易的安全。
(五)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首先應加強用於移動支付安全保障的信息安全基礎和通用標準的研製,為移動支付的安全保障提供基礎性技術支撐;同時,加強支撐移動支付業務應用的RFID標準的研製,突破RFID空中接口安全保障技術,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空中接口協議的製定;國內移動支付產業鏈中各部門應加強合作,製定通用移動支付安全保障流程、協議、安全管理等標準,保障移動支付業務係統的互聯互通,促進移動支付產業的安全、快速、健康發展。
(六)完善用戶認證,規範商家交易行為,防範非法經營
中國人民銀行2012年1月5日發布的《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第十三條明確規定,“支付賬戶實行實名製。支付機構對客戶身份信息的真實性負責。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開立匿名、假名支付賬戶。”目前,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實名製不能完全實現貫穿各個環節。在確認用戶身份有效性的基礎上,要建立健全管理製度。規範交易行為,降低非法套現、洗錢行為,加強對非法經營的風險防範。
五、結 論
支付手段的電子化和移動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對於第三方移動支付業務而言,龐大的移動用戶和銀行卡用戶數量提供了誘人的用戶基礎,信用卡使用習慣的不足留給移動支付巨大的市場空間,發展前景廣闊。與此同時,第三方移動支付也麵臨著各種風險。在克服了合作、安全、行業標準的問題後,第三方移動支付應用必將有更大的發展。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