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西夏入局(1 / 2)

作為今次黨項大軍入西京的主帥,都統軍李良輔的壓力也不小。

他是成名已久的老將,在大焱邊境與種師道抗爭了數十年,打仗是他需要擔心的第一個問題,但已經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無需再刻意去擔心。

真正讓他刻意擔心的,是此次為了與蕭幹談判,李乾順隨軍派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那就是太子李仁愛!

李仁愛乃是李乾順後妃耶律南仙所生,聽名字就已經知道,這位耶律南仙乃是契丹人,她也是遼和西夏政治聯姻之時,遼國下嫁到西夏的成安公主。

李仁愛得以當成太子,其實更多的隻是因為迫於遼國對西夏和李乾順的壓力,為了討好遼國,才將之立為太子。

因為若論才幹,二皇子李仁孝堪稱文武雙全,乃是太子的最佳人選。

可惜這些年李乾順崇尚漢禮,甚至建立國學,專門學習漢人的知識和禮儀,將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文化都引入西夏,並大力推廣,所謂長幼有序的禮法,他們不一定會遵守,但礙於遼國方麵的壓力,這一次終究還是將太子李仁愛派了過來。

如今西夏的兵權,大部分其實都掌控在晉王察哥的手中,這位晉王殿下乃是李乾順的庶弟,素來勇武多謀,乃是西夏軍中第一人。

李良輔已經是邊陲老將,這一次不需勞動晉王,也就隻有他這個老人出來主持大局了。

再者,種師道已經拿下居庸關,燕雲十六州已經收複了一大半,也就隻剩下西京大同府以南,雁門關以北的應州雲州等地,若種師道往西麵進兵,則需要李良輔坐鎮大同府。

關於軍事上的布置,李良輔心中早有定議,讓他心憂的是,這位太子李仁愛。

耶律南仙並非遼國皇帝的親生女兒,隻不過是個宗室女,被遼國皇帝封為成安公主之前,據說與蕭幹就素有私交,曖昧不清,當初還是蕭幹押著送親隊伍,親自送來的西夏。

而耶律南仙也是水土不服,常常表現出對故土的眷戀和思念,李仁愛受其母影響,耳濡目染之下,對遼國也充滿了向往。

這些年遼國的情勢日益惡化,又不斷遭遇強敵打擊,耶律南仙就曾多次請求李乾順出兵相助,李仁愛更是數次主動請纓,但李乾順卻沒有答應。

也正因為李乾順沒有表現出積極的姿態,以至於母子倆鬱鬱寡歡,太子李仁愛也隻是隱忍不發,在西夏朝堂內沒有太好的口碑。

然而李良輔很清楚,這位太子隻不過是韜光養晦,他身上有契丹人的血統,從小又不太受到兄弟姐妹的認同,於是暗自努力,文武韜略上甚至比李仁孝要深厚,可惜無人得知罷了。

也正是因為李仁愛的這種情感考慮,才讓李良輔感到頭疼,他們來西京大同府是勢在必得,可李仁愛這樣的姿態,實在讓人有些擔憂。

若他與蕭幹暗通款曲,或者冒著大不敬的風險說一句,若耶律南仙與蕭幹有些什麼私下的協議,將西夏大軍拖進更深的戰爭泥沼,可就有些不太妙了。

不過眼下還沒有見到蕭幹,李良輔也隻是未雨綢繆而言,可自從踏入遼國境內之後,李仁愛整個人放開了許多,這些天主動與李良輔交流,說話甚至比以往在西夏數年加起來還要多。

李良輔自然是有問必答,有答必精,但言語之間也不斷地用西夏來對比,希望借此來提醒一下李仁愛。

若是別人,自然不敢如此放肆,但李良輔乃是邊軍第一人,又是李乾順極其倚重的老資格,皇子們甚至對其執子侄後輩之禮,他這般提點也不算太過分。

不過李仁愛顯然對這些並不太感興趣,雖然他已經多次聽母後說過六軍大王蕭幹的神奇事跡,但母後難掩溢美之詞,而李良輔的敘述則要客觀中肯很多,讓他對蕭幹又多了一層更深的認識。

李仁愛彼時也才年方十六,正是熱血激蕩之時,可常年陰鬱積壓,造成了他性格有些極端,對李乾順似乎頗有微詞,李良輔也是苦口婆心。

好不容易才挨到了大同府境內,蕭幹為表示誠意,隻是帶著一千精騎出城迎接,不準黨項鐵騎入城,隻許在城外三十裏處安營紮寨。

李良輔作為武將,並不能直接與蕭幹商談耶律淳和大同府的交割問題,李仁愛身份敏感,又正值年少,不堪重任,一切皆有李乾順的特使來商議。

耶律淳就被保護在大軍後方的步卒大營,眼下剛剛進入遼國境內,也為雙方的商談爭取了不少的時間。

蕭幹急著返回上京爭奪和侵吞遼國的勢力,時間對他而言實在太過寶貴,所以西夏這邊不緊不慢,也展現出了自己的姿態,是你蕭幹有求於我西夏,談判未開始之前便已立判高下。

蕭幹不是個婆婆媽媽的人,雖然他比耶律大石要更加的深沉,可現在不是玩陰謀詭計的時刻。

他的軍隊已經在幽州和居庸關吃了大敗仗,手底下人手嚴重不足,除了需要耶律淳來高舉正統大旗之外,他還需要兵馬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