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世價值”框架內良性博弈
世界杯馬上開打了,較量,注定是未來一個多月裏的全球最熱詞。
其實,這不是個候鳥型熱詞,它貫穿了人類全部的時間和空間。就說政治領域吧,較量啊,博弈啊,平衡啊,無時無地不在發生。本期雜誌刊發的文章裏,至少有四篇與它們相關:《美“起訴”中國軍人的“司馬昭之心”》,講的是“黑老大”對中國的攻擊,很黑很暴力;《中俄天然氣談判內幕》,揭秘中俄兩個友邦之間“親兄弟,明算賬”的利益博弈;《警察如何開對槍》,說的是平衡藝術的問題;《那些“終點又回到起點”的改革》,則以讓人遺憾的結果、令人唏噓的歸因,呈現了一種叫做“零和博弈”的不堪。
人的自利天性,資源的有限特性,決定了有人的地方就有博弈。博弈不是壞事,某種程度上它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手段和過程。在全球化成為共識的今天,雖然和平和發展是兩個最重要的課題,但博弈依舊貫穿兩大主題。博弈運用得恰當,其結果就是雙贏。比如中俄天然氣談判,中國因此得到了清潔能源供給的保障,滿足了能源安全和環境治理的訴求,哪怕是付出了相對高昂的代價;俄羅斯則賺取了金錢,以及金錢之外的外交附加值。壞的博弈,則會導致雙方損失慘重,甚至魚死網破、玉石俱焚——盡管這種壞結果可能不會馬上顯現出來。
以《那些“終點又回到起點”的改革》中提到的“阿勒泰財產申報”為例。這本是一項深得民心的改革,作為這一製度主推者的阿勒泰地委紀委書記吳偉平,也因此廣得美譽。但隨著他的英年早逝,反對者趁機反撲,這一善政隨之而終。表麵看來,官員不用申報財產了,一道緊箍咒解除了,翻盤者贏了;但是,他們注定會背上阻擾改革的罵名,而且從長遠來看,財產不申報,這對於當地和中國都是後患無窮的。所以,這種博弈沒有贏家。
怎樣的博弈才是好的呢?這難有教科書式的答案。但大的原則還是有的。比如公平原則,不能“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像美國那樣,自己連外國首腦都監聽了,卻來起訴中國軍人竊取美國公司商業秘密,何況是莫須有;比如有利於人民利益的原則,像步雲直選、宿遷醫改等改革,本可造福人民,卻無法推行下去,就有悖人民利益至上原則;比如有利於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原則,就像中國為了獲得俄羅斯的清潔能源而多付出一些經濟代價。
在地球毀滅之前,博弈必定會長期進行下去。如何在遵循“普世價值”的前提下展開良性的博弈,既考驗執政者的良心,也需要執政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