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的全麵改革
本刊特稿
作者:胡鞍鋼
全麵深化改革的實際意義
全會確立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為下一個10年甚至更長遠的全麵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個基本原則。指導思想突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促進經濟更有效率、效益,同時也要促進社會公平。這是一個2.0版本的改革,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改革。
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製度成為一個基本目標;同時,首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全麵深化改革實際上是要讓基本製度更加完善,更具有活力,也更能與時俱進。這裏麵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即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從學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分兩個方麵。一方麵就是大家所看到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它是有形的建設;另外一種我們稱為製度建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基本的條件。
這兩個建設的構成,實際上就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生產關係如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又如何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這是兩維的現代化,第一維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有形的現代化;另一維作為無形的現代化,我把它稱之為國家公共產品,因為它給我們提供的產品,就像空氣一樣,你可能看不見它,摸不著它,但是隨時需要它。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大的一項國家公共產品。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就像人們每時每刻呼吸著的新鮮空氣,如果沒有國家安全,這個國家必然衰落。因此,在此時提出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非常及時。這一舉措,標誌著中國正從大國走向強國,同時,這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及“中國夢”大戰略的基礎。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全會不僅提出了國家現代化,即我們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提出了國家製度現代化,這體現為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覺得這是一個重大創新,這使得我們對什麼是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有了新的認識。
關鍵詞是“全麵”
何謂“全麵”?我認為“全麵”體現在製度設計中提出的五位一體的製度建設和體製改革,包括經濟製度建設和經濟體製改革,政治製度建設與政治體製改革,文化製度建設與文化體製改革,社會製度建設與社會體製改革,以及生態文明製度建設和生態文明體製改革。
這五位一體的製度設計,應該說是全會的最大亮點。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撐的關係。
經濟體製改革仍然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和基礎;政治體製改革仍然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難點,又是其他體製改革的政治保障;文化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新興領域,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領域;社會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也是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的領域;加快生態文明製度建設,既是全麵深化改革的緊迫任務,又是關係長遠發展的製度安排。
這是黨中央的一個大布局,如果考察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包括現代國家製度建設,然後進行比較會發現,其實我們已經超越了西方,因為西方基本還是物質現代化、政治民主化,並沒有涉及到我們說的文化生態建設。雖然西方也有生態方麵的建設,但是還沒有放到國家的總體布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