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蔬菜產銷巨幅價差 原因探究及解決方案(1 / 1)

蔬菜產銷巨幅價差 原因探究及解決方案

預測

作者:江曉斌

江西省蔬菜供給及價格情況

1.蔬菜能保證有效供給。2013年江西全年蔬菜種植麵積845.6萬畝,產量1257.6萬噸,產量在全國排21位,中部第5位。人均蔬菜供應量278公斤,基本能保證有效供給。調運情況大概是冬季從海南、山東等地調入辣椒、西紅柿、黃瓜等茄果類和豆類蔬菜。春季向周邊省市調出茄果類蔬菜,夏秋調出根莖類、葉菜類及豆類蔬菜。目前,江西省已成為香港葉類蔬菜第二大供應區。

2.蔬菜產銷價格存在巨幅價差。以春天蔬菜價格為100,夏天則為76,秋天則為73,冬天則為80。今年春節過後,受雨雪天氣影響,本地葉菜類蔬菜有一定漲幅,但由於各地提前做好的保供給預案,加上海南、山東等省份調入量增加,茄果、根莖類等蔬菜價格不升反降。當前江西省蔬菜集中上市,辣椒等本地主打蔬菜品種價格下跌明顯,據報道,永豐縣坑田鎮3500畝、700萬公斤辣椒平均價格僅1元/公斤,而去年為10元/公斤。

從江西省農業廳市場處開展的生產者價格(農民出售價)調查和縣級農貿市場價格監測情況看,兩者平均價差為289%。市場價格僅是20家縣城農貿市場平均價,如果以大中城市菜場價算,價差還要大的多。

關於蔬菜巨幅價差原因探究

1.產地蔬菜市場發展緩慢。蔬菜產銷最佳模式是存得住、運得掉、賣得好、賺得到。首先是要存得住,由於產地市場投入不足、發育遲緩。蔬菜往往一上市就麵臨市場衝擊,幾乎無話語權。

2.蔬菜采後商品化處理程度低。冷鏈設施匱乏、貯運保鮮加工技術落後,帶來蔬菜商品質量差、運耗大、食用不便等諸多問題,全省每年因蔬菜腐爛造成的損失約占產值的25%-30%。2013年江西省人均蔬菜供應量278公斤,而城鎮每人年均蔬菜購買量僅120公斤。

3.銷售中間加價環節過多且不規範。這也是為什麼農民種菜賣不出去,而城市蔬菜依然價高的症結之一,特別是2008年冰凍災害天氣期間反應特別強烈。

解決或緩解巨幅價差的建議

1.大力發展產地批發市場或田頭市場。產地市場(另有中轉和銷地市場)應是公益性的,以政府投入為主。國外產地市場大都以配送中心、分揀中心等形式出現。此外要加大對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貯運能力的培育。

2.減少流通環節,規範中間商利潤。推行農超對接、產銷直供等新型流通方式,大力推進農產品經營網絡化,探索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試點。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發展線上線下交易,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建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

3.加大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督導。2012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深化流通體製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今年商務部等13部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係建設的指導意見》,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財政支持、金融支持、用地支持和用水、用電支持都進行了明確。據了解,江西省有些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用地方麵、水電方麵的優惠政策難以落實,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大督導力度。

4.增加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品種。由於烘幹設備不健全,江西省很多水稻種植大戶都是直接將收割下來的稻穀運到糧食收購企業進行烘幹。建議將這種未經處理的新鮮稻穀列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品種,降低運輸成本,促進流通。

5.加大生產者價格指數發布力度。近年來經常出現城鎮農產品售價高位運行,而農民出售價卻仍在低穀徘徊的現象,即使農民出售價漲了,但其漲幅往往遠遠低於城鎮售價的漲幅。特別是2013年城鎮食品價格較大幅上漲,但農民種糧、養豬等收益卻呈遞減趨勢。建議加大“生產者價格指數”發布力度,充分保護農民利益。

(作者係江西省農業廳市場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