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型養老業態背後的多重風險(1 / 2)

國內養老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期,如何對各類創新模式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監管,成為了政府部門遇到的新課題。

中國正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截至目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9%。這一比例明顯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全國老齡委預計,未來20年中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平均每年增1000萬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人“老何所依”問題愈顯緊迫。

2013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出台以來,各地將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上了更為重要的議事日程。而隨著地產、保險等社會資本爭相進入養老行業,多種新型養老業態正在大量湧現。

這些新型養老業態的發展態勢如何?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未來的養老業態將向何處去?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北京、廣東、湖南、湖北等地進行了基層調研,發現養老業態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養老服務體係的發展,但一些新型業態偏重硬件建設、規模擴張和資本運作而忽視養老服務管理,可持續發展存在不少隱憂。

業內人士建議,對於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要加強引導和監管,明確監管主體,對於可能存在的風險,須加緊建立健全風險防控和分擔機製。

新型業態層出不窮

本刊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新型養老業態主要包括產融結合模式、品牌輸出模式、養老地產模式、全產業鏈模式等。這些模式體現出不同傳統業態之間的融合和創新。

產融結合模式。目前,多家保險公司都在進入養老產業,實現養老服務和保險產品之間的嫁接。比如,合眾人壽在武漢投資興建了建築麵積達48萬平方米的養老社區,一期工程啟動區有2005套住房,可提供4000張床位。作為一家保險公司,合眾人壽提出“買合眾保險,住養老社區”的全新養老保險產品形態,保險客戶購買了合眾養老產品,就可提前鎖定年老後入住養老社區的權利,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區、服務於機構”的退休生活。

除了保險公司之外,有的養老機構向老人收取高額會員費或保證金後在金融市場上投資理財,或者直接將養老項目“包裝”成理財產品,並向老人許諾高額回報。比如,位於山東青島的新華錦國際頤養中心是一個高端養老項目,老人交納133萬元以上的保證金即可免交服務管理費,而養老機構將這些保證金拿到母公司的金融板塊上進行運作,相關的收益用來支撐其養老服務的費用。

品牌和服務輸出模式。這是一種“輕資產”的商業模式,主要進行養老服務品牌的加盟連鎖和指導運營,而較少做固定資產投資。以湖南康樂年華養老服務公司為例,這家公司向每個加盟機構收取50萬元的前期指導運營費用和每年10萬元的品牌使用費,由於投入較少、利潤較高,這使得康樂年華成為當地生存境況較好的一家民辦養老機構。

養老地產模式。近年來,保利、萬科、綠地等大型房地產企業以及一些地方房企都在大舉進軍養老產業,在各大城市拿地拿項目,以此作為房地產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養老地產通常以高端項目作為切入口,在建設養老項目的同時配建並銷售、出租房屋,租售價格一般比周邊的商品房偏高。

全產業鏈模式。采取這種商業模式的企業提出從機構養老到上門服務、從老年產品到人才培養的產業鏈全覆蓋,這些機構在養老服務上也許是虧損經營,但會通過家政物業、老年旅遊、管理谘詢等綜合業務來實現收益平衡。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新型養老業態的不斷湧現,有利於形成更加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係,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多種新型業態的探索,一旦能夠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

可持續養老存三大隱憂

養老服務體係的核心是“服務”,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社會資本在創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中,往往停留在硬件建設和概念炒作的層麵,服務團隊培育和服務水平提升方麵則明顯滯後,其中存在的風險和隱憂亟待引起重視。

重硬件建設輕養老服務,存在不可持續風險。記者調研發現,不管是養老地產還是產融結合模式,大多將養老機構的硬件擺在首要位置,建有豪華的樓堂館所、先進的設施設備,“高尚生活”、“國際典範”成為醒目的宣傳語,而真正能夠提供的服務卻難覓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