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穩守中國經濟轉型定力(1 / 1)

《瞭望》文章: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一年多來,一波又一波經濟下行壓力時沉時浮。與此相伴,海外“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此消彼長,一度將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炒為焦點,有些輿論甚至認為這一形勢將動搖中國“製度自信”的基礎。

事實上,中國經濟的發展能力和潛力毋庸置疑。即便今年經濟增速持續下降到7%,中國仍是位列世界第一的經濟頭馬,成績亮眼。今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速修正為-1.0%,為三年來首見,遠低於中國經濟7.4%的增速。

至於債務問題,美國債務占GDP比重達到110%,日本更是以240%的超高債務風險名列債務榜首,而且兩國仍在大舉借債。相比之下,中國的債務不但不值一提,而且中國決策層已經高度重視並采取了控製措施。

去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70多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世界第一的貿易能力實實在在;早在2011年中國就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現在進行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製造能力不斷提升,堅定地走著上坡路。

這些事實表明,中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為什麼海外唱衰中國的聲音一再響起呢?答案很簡單,一者一些國家政客配合其全球戰略進行炒作,以抵消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二者一些人不了解中國實際情況的誤讀。但卻在整體上,傷害了世界上真正需要認識了解中國經濟形勢、與中國合作以求共同發展的絕大多數人。

現在,應如何準確、客觀看待中國經濟運行特征?

首先,必須認識到中國經過35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到了換擋期。

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在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同時,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及人口紅利都在減弱,特別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須解決,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付出新的成本和代價,這也是經濟增速下行的重要原因。在諸多高速發展“紅利”邊際效應遞減的情況下,增速換擋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隨著轉型升級的深入,中國經濟所遇到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在變化。

2014年,國際經濟仍處於強政策刺激下的弱複蘇狀態。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量的關鍵引擎之一,但不能不受大環境影響。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複蘇情況,既不穩固,也沒有改變更加寬鬆貨幣政策和高舉債的強刺激政策。全球性競爭性貨幣泛濫和貶值問題傳導到中國,增加了中國政策選擇的難度。

一者,化解過剩產能的泛化。這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非常需要注意的因素。產能過剩,是高增長衍生的痼疾,高消耗高汙染的落後產能要堅決淘汰。但也應該認識到,過剩產能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漫長過程,化解過剩產能希望一年、幾個月甚至幾天內完成,這不現實。

應從總量上加以控製,更重要的是實施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即使是在過剩行業中,先進的產能不宜叫停,可以加快在全球產業布局,形成產業輸出能力,加快在國內進行產業轉移和產業重新布局。仍然存在市場需求的過剩產能,可以逐步化解,不能一概而論。

二者,在防控債務風險的時候,也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叫停做法。大部分的政府債務用於了對基礎建設項目和重大項目的投資,應該分類處置。其中,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經濟起到支撐作用的基礎建設和重大項目必須繼續進行,不要怕負債,不要怕外界唱衰,資金鏈條不能斷。比如高鐵建設,這是如同當年建設高速公路一樣關係到未來的重要投資。要刹車的首先應是地方政府尚未開建的行政色彩濃、預期效果差的麵子工程。

總的來說,現在中國經濟中遇到的問題,更多的是其自身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麵對的煩惱,特別是地方政府與部門“出政績”和“增收入”的衝動和慣性不斷碰撞的結果。因此,中國必須在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過程中,在主動調整、換擋的過程中,時刻把握好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科學決策兩個原則,在主動作為時盡量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傷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有改革轉型的“定力”,穩住轉型信心,解決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問題。盡管這樣的內在博弈還將持續一個時期,但一個關鍵性的趨勢特征已經非常清晰:與曆次唱衰中國的外部氛圍一樣,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而這也正是中國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上取得成果的反映。可以預見,中國經濟內部的發展動力比外部壓力更足,今年中國經濟仍將是穩中求進、穩中提質的一年。

可見,中國經濟前景,既不會動搖製度自信的基礎,也不會被唱衰。實際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自信——製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是對中國已經取得偉大成就的自豪,更是指向未來,希望在增強自信的基礎上,啟動一場空前的改革,不斷改進和完善自身的體製機製,同時在重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文/陳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