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戰
編者的話
就現實而言,美國總統會在第二個任期從全球舞台尋求慰藉。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也不例外,而能否達成貿易協議已經成為對中美兩個超級經濟體能力的重大考驗。
眼下,一場將近18個月的僵持終於終結。中美兩國在擴大《信息技術協議》(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ITA)協議問題最終達成諒解,此舉將大幅降低關稅,使得逾250個種類的高科技產品—從藍牙耳機、芯片、到醫療設備均能夠自由貿易。這場僵持曾導致50多個國家旨在修訂1996年《信息技術協議》的談判被凍結。全球IT產品貿易價值約為每年4萬億美元,而新版ITA生效後將影響其中四分之一的貿易。
中國的勝利還不限於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APEC國家領導人批準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路線圖是邁出了“曆史性一步”。而與此同時,奧巴馬正投入大量精力,以求與日本和另外10個經濟體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該協定將中國排除在外)談判上取得進展。
這展示了中國關係極具競爭、靈活、現實的一麵—即使身處戰略相互包抄之境,雙方仍熱衷於設法合作,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兩國不得不繼續以雙贏思維框定美中關係,因為在重大經濟問題、地緣政治和地區一體化問題上,中美仍有最基礎的利益共識。
在美國推行亞太戰略再平衡的戰略背景下,中國欲逐步重組區域與全球權力版圖,也使APEC無可避免地成為中國暗戰的競技場。中美在FTAAP上的較勁相當於美國主導的TPP與中國參與的RCEP對峙的延伸,這是中國外交由韜光養晦到主動參與的轉向信號。緊張關係的升級將是中美的新常態,兩者的重大分歧依舊。北京宣稱香港“占中事件”中有外國勢力介入,美國則予以否認。中國最近還牽頭成立新的開發銀行,與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分庭抗禮。被華盛頓《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排除在外的中國,還在推動更為包容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作為可以預期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向外擴展的經濟利益不可能限於周邊國家。其提出的“一路一帶”構想正演化為中國中長期的國家發展戰略,這一宏偉計劃涉及21個國家,其經濟總量占全球GDP的29%。中國觸角由此伸向新亞歐大陸橋以及孟中印緬、中巴、中蒙俄三個經濟走廊腹地,此舉極具地緣政治與經濟意義。
就曆史而言,中國並無英聯邦這類係統性多邊機製提升全球影響力,因此被迫采用雙邊、點對點的方式,建立孔子學院、提供留學名額等莫不如此,但其效果仍待檢驗。融入國際體係或與國際接軌則成為中國最現實的選擇,中國恢複其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席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國際清算銀行,並從中受益匪淺。但此類組織的局限性在於中國隻能充當模範生,而無法獲得與其實力相稱的主導性影響力。而改變舊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則非常困難,但中國牽頭成立全球性經濟新機製時機未到,但區域經濟整合乃全球趨勢,因此,中國開始著手強化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聯係,建立雙邊機製或者多邊機製,或者雙管齊下。
中國希望轉移過剩產能,實現技術與資源的優化配置,並消化巨額的外彙儲備,進而構建掌控主導權的小多邊經濟合作體製與區域經濟合作體製,金磚國家新發展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的誕生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