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鬆錦之戰(2 / 2)

洪承疇接到第一次密旨的時候,沒有理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洪承疇覺得決戰時機不成熟,沒有貿然發動攻擊。

崇禎的第二次密旨半個月之後又來了,這一次洪承疇仍是不動。

直到第三次密旨,洪承疇給崇禎回了一封信說明自己不發動的理由。理由有三條,一是所有部隊的協調沒有完成,不能做到令行即止。二是何處發動,眾將未能統一意見,還在議論之中。三是現在的天氣不適合決戰,冬天發動,有利於大清一方而對大明不利。

在接到洪承疇的回信之後,崇禎第四封密旨接著而來,這一次,崇禎隻給了洪承疇一個必須盡快結束戰爭的理由:大明沒錢也沒糧了。

看到崇禎的第四封密旨之後,洪承疇知道,自己不得不動手了,再不動手,估計一個月之後,斷糧的大明官軍前線就嘩變,直接投清,這場仗就不用打了。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

皇太極在聽說大明發動進攻之後,不顧自己還流著鼻血,快馬趕到鬆錦前線,指揮作戰。

大清和大明的將領都心中有數,兩國終戰的決戰地點,就在錦州與鬆山之間的地帶。

本來,大明軍隊野戰能力不強,不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是絕不與大清在城外決戰的。可如今,大清有底氣與大明對峙,可大明卻難以為繼了,不得不主動尋求決戰。

麵對大明一方的主動出戰,大清是一方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大明發動得有些突然,喜是隻要大明敢出到城外,大清有把握取得最後的勝利。

就在雙方在錦州與鬆山之間擺好架勢,排兵布陣的時候,皇太極卻又命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

阿濟格隻帶兩千騎突襲塔山,出其不意,燒毀明軍共十二座糧倉。

看著大火將糧倉燒成一片灰燼,還有趕來救援的明軍臉上絕望的表情,阿濟格哈哈大笑,帶著人馬絕塵而去。隻是,阿濟格不會知道,這十二座糧倉裏,隻有一座是有糧的,其餘十一座除了門口的幾包糧食,裏邊空空如也。

洪承疇料定皇太極會燒自己的糧倉,他不敢跟士兵們說大明沒糧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大清將糧倉燒掉,這樣既掩蓋大明沒糧的實情,又將士兵仇恨轉向大清。

果然,塔山糧倉被燒的消息傳到前線,士兵們紛紛要求決戰。

燒了糧倉也是一個破釜沉舟的作法,斷了後路,士兵們隻有戰勝大清,才能搶到糧食,才會有生路。身邊隻帶著幾天糧食的大明士兵,戰鬥力急劇增強。

皇太極得知阿濟格輕鬆得手之後,他想了一下,也想到了一種可能,他歎道:“這個洪承疇是個人才啊。”

在接到糧倉被燒之後,洪承疇召八位總兵開會,決定明天一早就馬上進攻。

會上,各位總兵都信誓旦旦,決定以身報國,可是他們內心,卻各有算盤。

士兵們不了解,以為大清真的燒了自己十二座糧庫的軍糧,可這些總兵們卻都是人精,他們從運糧的糧車數就可以推斷出,其實前線軍糧最多隻能裝滿一座糧庫,僅夠前線這二十多萬人半個月的口糧。

離開洪承疇的帥帳,一回到營地,大同總兵王樸馬上率領本部部隊連夜逃跑。

與王樸一樣心思的還有吳三桂、馬科、李輔明這三位。

王樸和吳三桂逃回杏山,馬科和李輔明逃回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