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研究(1 / 2)

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研究

學術研究

作者:李宏偉 李誌方

摘 要 構建高效課堂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較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針對有效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以及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出現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 化學;高效課堂;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3-0004-02

高效課堂,簡單地理解,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空間裏,實現教學目標最大化和最優化”。但許多教師由於對“高效”的“窄化理解”,在踐行過程中把高效理解成高速,創生了一些舍本求末、有形無神的“偽高效課堂”。這些課堂構建時脫離三維目標,未走出知識本位,忽略了學生自我發展點的培養,對學生進行掠奪式性的開發,導致學生出現“不學會”“不會學”“不想學”的現象。基於種種現象,筆者認為高效課堂應適時減速,應保留一些被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低效”的元素。為此,筆者具體談一些想法和做法,期待與同行共勉。

1 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促進新認知的形成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生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堂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脫離學生已有的知識,否則會讓學生產生認知瓶頸而止步。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創設能激起學生思維高峰的條件和機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達到最近的發展。這樣的設計雖然延遲了結論的呈現,但學生作為發現者,卻優化了對結論的認識,使學習能力有了更優化的發展。

筆者曾經觀摩過杭州某重點中學S老師的“硫酸的工業製備”課例,此課曾獲得全國化學優質課特等獎。在對工業製硫酸設備的教學中,S老師並沒有直接給出設備結構再來分析原理,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對煤爐進行改造,使學生完整地體會沸騰爐的構造及設計原因;通過硬質玻璃管CO還原CuO如何提高反應程度的實驗探索,使學生自發認識接觸室的構造;聯係冷凝管使學生輕鬆理解了熱交換器的構造和原理。整個課堂發展過程中,學生儼然一名化學工程師,課堂的“效”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獲得知識的最佳途經應是學生通過自身領悟和實踐才獲得。

2 創設實驗,連接學生認知“斷點”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化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在做中學……”“實驗既是手段又是內容”。而在實際教學中,實驗往往異化成知識灌輸的點綴或附庸。有些教師認為展開實驗是耗時、低效的行為,許多是將實驗改成視頻展示,或是將成型的實驗裝置讓學生完全按教師自己設定的流程操作,膚淺地體驗實驗現象,甚至完全摒棄實驗。表麵上看,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提高了“效率”。而“高效課堂”的背後值得反思:1)是否讓學生仔細觀察了實驗現象?2)是否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是否讓學生感受實驗過程的魅力?4)是否符合教育規律?等等。筆者認為:教師要充分和靈活地利用書本已有的實驗,對教材中呈現不完整或當學生出現認知困難時,甚至可創設新的實驗,以完善學生認知或連接學生認知的“斷點”。

例如,在蘇教版“氨基酸性質”的教學中,筆者發現教材中隻有用茚三酮溶液檢驗氨基酸一個實驗,對氨基酸的兩性和成肽因缺少直觀認識,很多學生產生質疑。對此,筆者設計如下實驗:用味精製備成穀氨酸鈉的飽和溶液,往其中滴加適量鹽酸至出現白色沉澱,沉澱即為穀氨酸;再將穀氨酸分裝於4支試管,其中2支分別滴加氫氧化鈉和鹽酸,沉澱溶解證明穀氨酸兩性;取另一支先加氫氧化鈉溶液調至堿性,再滴入少量CuSO4溶液就看到漂亮的絳藍色,證明氨基酸可成肽;取最後一支滴入茚三酮溶液做書本實驗學習氨基酸的檢驗。通過本實驗的設計和運用,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氨基酸的興趣,提高了對氨基酸性質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