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烽煙又起(1 / 2)

自崇禎皇帝殉國,已經過去快三個月了,這漫長的一百天,所有的人都在觀望,李自成進京後,百姓們以為要更換朝代了,紛紛期盼著大赦天下、免除賦稅的消息。

但是,大夥盼來的是李自成倉皇逃竄的消息。

緊接著,清兵入關的消息傳來,文人士子紛紛感歎:難道衣冠南渡的曆史悲劇又要上演了,一些儒學大家紛紛藏匿深山。

後來,朝廷在京城大勝清兵,俘獲多爾袞的消息出來,大夥震驚之餘,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更加的琢磨不透了。

但是勝利的消息,總是能振奮人心的,人們原本失落的心慢慢地活泛了起來。

近二十年的戰爭、饑荒,已經百姓苦不堪言,每個人都討厭戰爭,期盼著早一點結束,大家過幾天安生的日子。

隨著京城的勝利,民眾反戰、厭戰的情緒越來越高漲,人們不願意參軍,軍營中的兵卒紛紛開小差,這讓在太原休整的李自成很頭疼。

他的大營中,每天都有人悄悄的離營逃跑,營外旗杆上一串的人頭依然遏製不住這種趨勢,逃離的人越來越多。

這一天,李自成召集宋獻策、劉芳亮等,商議如何應對士兵逃離的事情。

劉芳亮詳細的說了大營中士兵的流失情況,聽完他的講述,大夥都很震驚,短短幾天的時間,大營中已經有近五千人流失了,雖然這個數字並不大,但是在這些人的影響下,整個大營軍心動蕩,也許很快就會出現第二個五千、第三個五千......

李自成問道:“你們覺得是什麼緣由,造成士兵逃跑的呢?”

宋獻策起身,說道:“大王,臣覺得,原因有三。這第一是我軍大敗而歸,而明軍新勝,以前歸降的又生二心。

其二,我軍奉行的是不納糧的策略,軍中所需的物品、糧草征集十分的困難,一些依附大軍的民眾,主要是為了有口飯吃,見營中缺糧,自然心生離意。

其三,百姓遭受了多年的戰火,厭戰的心理十分強烈,所以紛紛逃離。”

眾人覺得他分析的很有道理,尤其是軍中缺糧,更是讓大夥深有體會,很多將領都開始吃不飽了,普通的士兵就更難於想象了。

以前大軍的軍需,都是破城後對明朝貴族、官員的敲打得到的,每攻占一地,都要讓官吏鄉紳、豪門大族助餉,也基本能滿足大營的開銷,可現在已經沒有地方索餉了。

不納糧,吃什麼呢?

但這是李自成定下的規矩,大夥以前都很讚成,但餓的久了,心中就有了一些埋怨,但沒人敢提出異議。

李自成麵色陰沉,他也知道糧草短缺,難道要像明朝一樣搜刮百姓嗎?自己占領的這幾個地方,災害頻發,很多地方顆粒無收,想搜刮也弄不到糧草。

算了,還是像以前一樣,以戰養戰吧!

想到這裏,他對宋獻策說:“軍師,我們再打一次燕京,你和芳亮議一下,越快越好!”

宋獻策。劉芳亮應諾,退下準備去了。

高一功留了下來,他不讚成去打京城,想和順王單獨聊一聊。

“順王,我們為什麼要去打京城呢?難道我們的戰力要強於多爾袞的八旗嗎?”他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