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守望的戈壁
特別報道
作者:賈文成
三百多年前,土爾扈特人跋山涉水完成了史詩般的東歸,他們在水草豐美的額濟納安家落戶,繁衍生息,聞名遐邇的居延澤碧波蕩漾。2009年12月26日10時許,天空飄飛著星星點點的雪花,一聲汽笛的鳴響打破了額濟納千古的寧靜,這一聲汽笛標誌著臨策鐵路線正式通車運營,土爾扈特人實現了坐著火車走出大漠的夢想。
橫貫大漠戈壁的768公裏臨策鐵路線,東起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西至中蒙邊境額濟納策克口岸。作為國家“中長期鐵路規劃”中臨河至新疆哈密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臨策鐵路是拉動內蒙古自治區西北地區經濟的“騰飛線”,更是連接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一條“生命線”,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建設裏程最長、建設運營條件最為艱苦的一條沙漠戈壁鐵路。遊牧般遷徙的築路人撤走了,呼和浩特鐵路局臨策鐵路基礎設備管理部(以下簡稱臨策基礎部)341名職工,浩浩蕩蕩地挺進大漠戈壁,開啟了守護這條鐵路線的曆程。
戈壁灘 辦公樓 基地
走馬川行雪海邊。就像當年從水上、公路、鐵路分路挺進東北的大軍一樣,臨策基礎部的幹部職工乘坐軌道車、汽車,從臨河火車站啟程,從設在臨河區的臨策基礎部辦公大院出發,分路向沙漠戈壁挺進。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行進,位於草原深處的圖克木廟火車站到了。一部分人下了車,揮揮手,算做告別,另一部分人繼續挺進,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蘇宏圖和額濟納。蘇宏圖這個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地方,以出產葡萄瑪瑙享譽國內外,就在這麼一個不大起眼的地方,蘇宏圖綜合車間和治沙車間的牌子在寒風中掛了起來。而早晨出發的工人,到了漆黑的夜晚,才到達額濟納。
戈壁灘上,最不稀缺的大概就是風沙,在灰蒙蒙的天空中,揚沙裹挾著西北高原寒冷的氣流,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駐守者。當地人形容這裏的環境:天上沒飛鳥,地上不長草,十裏一個人,風吹石頭跑。臨策線有400公裏的沙漠戈壁無人區,橫貫烏蘭布和、亞瑪雷克、巴丹吉林三個大沙漠。全線沙害地段達500公裏,占總長度的65%,無人區達400公裏。風沙危害時間每年長達5~6個月,由於沙害導致線路積沙無法行車,給鐵路運營帶來極大困難。鐵路受風沙危害線路之長、程度之重、時間之久、危害之大、影響之深,為全國鐵路沙害之首。沿線幾乎沒有水源,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後勤供給困難,生活環境艱苦。烏蘭布和沙漠蒙語的意思是“紅色的公牛”,就是說沙暴太猛烈了,猶如一頭發瘋的公牛。
第一次離家就進到沙漠裏的東北小夥何文豪,對走下火車時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長這麼大,第一次見到沙漠,我有點傻眼,那種荒涼感在心裏持續了好久。我們剛進來治沙的時候,沒有房子。雖然有帳篷,可是用不上。風那麼大,再好的帳篷也兜不住。往哪兒住呢?學習北大荒,挖地窩子。找個背風的土坡,挖個寬2米、長10米的地道,裏麵頂著立柱,洞口堵上棉被,這就是一間宿舍。”
工人們到達時已經是11月份,那時大漠不斷地刮起沙塵暴,線路上作業的工人像鋼絲上失去了平衡的雜技演員,在風中搖晃。圖克木廟車間51歲的老工人張文富操著濃重的烏蘭察布方言說:“那風刮起來,人就得用鐵鍬撐著,要不然就隨著風一起刮跑了。幾個人一起舉著杆子才能把線掛上去。”他們剛到臨策線時,辦公和宿舍大樓還在建設階段,工人們住進了幾十個人一間的房子裏,睡地鋪,吃飯就搬一個塑料桶當飯桌,他們以苦為樂,在沙漠裏駐守。一年後,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從圖克木廟到蘇宏圖,火車站和車間辦公樓成了草原和大漠上的標誌建築,那裏不僅是地理坐標點,也是心靈的坐標點,安營紮寨,臨策基礎部的工人們將在這裏建設新的家園。
建起了房,紮下了根。如今,沿著臨策鐵路線走過來,舒適的住宿條件,寬敞明亮的食堂、活動室、閱覽室。臨策基礎部考慮到青工的需求,還為各個車間開設了綠色網吧,讓生活在空曠的戈壁大漠裏的工人,有了生活的樂趣和情趣。在青工的影響下,一些老工人也學會了在網上瀏覽世界名勝。在沙漠人眼裏,那是一扇窗口。
陳旭,30歲,額濟納綜合車間主任。這位來自浙江金華的年輕人,是臨策基礎部最早介入這條鐵路線的人之一,他從築路那天就到了大戈壁上。所以用他的話說,這條鐵路,他經曆了從孕育到誕生。鐵路修成了,陳旭原本該隨著遊牧般的築路施工單位遷徙他方,再去修建新的鐵路,但他選擇了留下來,留在額濟納,留下來養育“孩子”。那時他自己還是單身,他心中的孩子就是這條臨策鐵路線。四年後,他在臨策鐵路成了家,他的嶽父嶽母也在臨策線上。2014年“十一”,額濟納的胡楊節要到了,客流將會激增,線路安全絲毫馬虎不得,他不打算回臨河與妻子團聚了,在蘇宏圖綜合車間當副主任的嶽父給女兒打電話:“你國慶節到額濟納去。丈夫在哪兒,哪兒才是家。”陳旭帶著工人們利用業餘時間,在工區院子裏修築了一條1000多米的水泥路,次年路兩邊就栽上小樹,過幾年,這條路就會變成戈壁灘上的林蔭道。為了讓職工家屬理解感受沙漠戈壁堅守者的工作,臨策基礎部開展了“知臨策情,愛臨策人,職工家屬臨策行”主題活動,組織職工家屬到沙漠體驗生活。職工家屬王淑娟說:“這一路我見識了臨策鐵路的惡劣環境,讀懂了臨策人。他們守望著藍天戈壁,守候著艱苦和寂寞,守護著鐵路和理想。”
在蘇宏圖綜合車間大樓前的一塊牌子下,三五個或者幾十個人會聚集在這兒留影,這塊牌子是:呼鐵局青年幹部實訓基地。2013年11月,呼鐵局把蘇宏圖綜合車間確定為全局青年幹部實習基地,新畢業的大學生都將在這裏接受一定時間的學習鍛煉,體驗沙漠堅守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此刻,聚集在牌子下的青年男女就是鐵路局組織來這裏感受“臨策精神”的新就業的大學生,他們要離開了,每個人都是依依不舍。
技術工 多麵手 發明家
臨策基礎部下設六個車間,分別為杭錦後旗、圖克木廟、蘇宏圖、額濟納、策克綜合車間和一個治沙車間。綜合車間主要負責工務、信號、通信、供電四個專業基礎設備的維護管理,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在臨策線上,找不到一個獨立的,諸如通信、供電、工務等等這些傳統模式上的鐵路單位和部門,它們是多工種的合成部隊。其實,我們倒可以把這樣的組織模式看成是企業優化和資源配置的一種嚐試和探索,顯而易見,這種模式可以實現資源和效益的最大化,甚至可以解決某些因為部門分工而出現的推諉扯皮。車間主任一個命令,“上線了”,各工種的工人,走出各自的房間,或徒步,或登上汽車、軌道車,沿著管轄的線路巡查維護,路基、沙害情況,通信信號機、電纜線,他們一一巡查。這些工人,也許是從工務來的,也許是從某電務段選調來的技術能手,但到了臨策線,無論之前是否曾相識,一律是工友,他們知道,他們每一個人都將有一個新的名字——臨策人。他們在這條鐵路線上各自發揮技術特長的同時,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特長傳授給工友。於是,工務的兄弟對電務的活兒不再陌生,幹電務的上鐵軌一瞅,也能看出鋼軌的問題,子醜寅卯,頭頭是道。2014年夏日裏的一天,大漠裏下起了難得的中雨,說來也怪,沙漠裏要麼不下雨,一下雨,還存不住水,洪水頃刻在沙地裏四溢。車間副主任許朝臣坐不住了,雨水透過玻璃滴落在這個老工務人的心裏,他穿起雨衣,吆喝一聲“走”便帶著三個工人冒雨出發了。果然,走到一處涵洞時,涵洞兩側的護坡已經坍塌,損毀嚴重,許朝臣立即給車間打電話,組織了30多人的搶險隊,冒雨開赴搶險現場。這些搶險隊員,就是一支多工種合成的隊伍,麵對險情時,他們隻有一個信念——線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