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浮躁深層原因(1 / 1)

社會浮躁深層原因

特別策劃

就國家而言,太平、安康、穩定、持久是理想的發展目標。就個人而言,歲月靜好、心亦安然,似乎才是中國人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中國人太浮躁了”。在當下中國,“浮躁”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情緒和心理狀態,更是一種社會狀態、公眾情緒、普遍性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甚至是人們用以闡釋社會運行邏輯的流行概念。人們對浮躁和擺脫浮躁有共識,卻難逃“浮躁—焦慮”惡性循環。

從個人的急躁、惶恐,到社會整體對立竿見影的過度追求、對速成快富的推崇,再到製度層麵對經濟效率的傾向性引導及社會整體安全感的缺乏,浮躁突破了階層、行業的藩籬,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影響著社會良性運行。“個體的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整個社會的浮躁。整個社會的階段性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浮躁徹底失去約束。”對於中國而言,反思當前社會浮躁的成因,分析其形成機理,應該是正當其時。

社會浮躁為何會從點到線再演變到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曆了什麼,以至會如此被浮躁問題所困擾?對此,專家的解讀有很多種。比如,社會浮躁與我們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及社會轉型大背景密不可分,急速社會變化引發製度變革造成的不確定感和人們在精神與心理上的失落感、壓迫感造成社會浮躁;社會利益結構、關係網絡、價值觀念、利益需求模式和文化傳統改變,導致主體心理機製趨於不穩定、衝動與非理性相交織的浮躁狀態;社會競爭加劇、個人攀比心理、欲望過強等造成的個體心理亞健康;媒體的引導不當,渲染負麵心理、負麵價值,導致的浮躁蔓延等等。由此可見,社會浮躁的形成絕非簡單的個人問題,而是各種因素交錯影響下的綜合作用。

社會發展變革決定了不確定性必然存在,但這並不意味確定性無從獲得。在不確性中尋求確定是破解浮躁問題的切入點。既然社會浮躁形成的原因錯綜複雜,對社會浮躁的化解和消除,也應多管齊下。健康社會心態的形成需要社會與個人的互動與合作。在體製範圍內作適當的製度調整以及進行價值重建,社會的基準共識才會顯露出來,以可行的程序、機製來推進製度建設和公共治理,健康的社會公共生活才會慢慢形成。媒體客觀理性的輿論導向,個體心理調適、正確歸因、選擇多重參照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浮躁的社會心態才會趨於沉澱消解。

本期策劃我們約請朱力、管健、趙暉、蔡樂渭、褚鬆燕等諸位專家學者,分別從社會學、心理學、製度因素等角度探究社會浮躁問題,深入剖析社會浮躁形成機理以及深層原因、社會浮躁特性及其危害,並著重從製度建設與公共治理角度探尋化解社會浮躁的途徑,以期促成良好健康的社會心態,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