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節,一個股市停盤、全麵放假的悠長時段。

大體上這段時間官方媒體呈現出來的新聞架構,除了數以億計的春運人流如何平穩歸家,便是市場產品豐富、廟會火爆、旅遊熱鬧之類的和諧場麵了,用準確的官方口徑叫“營造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當然,熟知春節習俗的國人都知道,“年”本是一種凶猛的野獸,過年之所以有極其強烈的儀式感,就在於其原始的功能在於驅趕這隻猛獸。那麼,在當下整個國內經濟結構中的“年獸”是什麼呢?

前兩天我和青雲創投總裁葉東聊天,葉東說了一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中國該過河了。”這句話原本是指過去30年高能耗的經濟增長結構應該向清潔經濟轉型。但是,這句話僅僅用在這個領域實在有點大材小用了。事實上,很多體製性問題的累積都到了一個需要“過河”思維來處理的時間點上了。

比如,國資委今年開始對央企的EVA考核,在我看來,這是宣告央企“吸金時代”的結束,那種占有1000億元資本創造50億元利潤的荒唐事件,從此消弭於無形。進而國內商業銀行必須轉身去尋找那些真正能創造價值、擁有市場化信譽的公司,而不再蜂擁追逐那些擁有政府隱形信譽擔保的大國企。

再比如,國內對金融、能源、通信、交通、出版傳媒等領域準入的所有製歧視似乎也出現了一絲破解的曙光。在去年幾乎不計代價地進行“鐵公基”的建設之後,逐漸收斂的財政投入和仍然未能全麵回暖的經濟麵,客觀上產生了對民間資本的強烈渴求,隻是這一次明顯耐心了很多的民間資本需要長治久安的政策,而不是“暫定”的東西。

還有,由於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打亂了既有的稅製改革步伐。欲言又止的營業稅向增值稅全麵轉型無疑是對當下國內最急需振興的服務業的長遠利好,而這個“過河”的決心如何下,還要看3月份的兩會是否能有所行動。

不過,最要緊的還是管理層的心態是否能夠“過河”。在經曆了30年的“摸著石頭過河”之後,國內很多權力部門以所謂“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硬生生地將社會進化的步伐以“摸石頭”的姿態定格在河中間,既不是之前的計劃經濟,也不是完善的市場經濟。這方麵的典型代表既有石油、電力和糧食等影響深遠的定價機製,也有知識產權保護、精神賠償、物權保護、戶籍管理等更加強調社會正義、程序公平的領域。

說到底,過河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姿態。確切地說,正前方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石頭可以摸了,隻要繼續往前走,已經淹到嘴巴的河水就會逐漸退去,我們終將踏上幹爽、堅硬的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