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索語文學習新途徑(2 / 3)

周傑倫的新歌《青花瓷》,歌詞是當代著名作詞人方文山所作。其歌詞表現出了意境之美,讓人陶醉。在整篇歌詞中,「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妳」成為觀眾最喜歡的一句。因為雨過天晴後才會出現天青色,故必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過來說,天青色在期待著雨天的來臨。還有,之所以用「煙雨」,而不用「降雨」,則純粹是因為煙雨的意境比較美。

2、歌詞是語法教學的素材庫

詞類的活用 優秀的流行歌曲,特別注重煉詞煉句,其中不乏優美的語句。詞類的活用比較普遍,舉例如下:《潮濕的心》中“是什麼冰冷了我的心情”、“是雨聲喧嘩了我的安寧”、“是雨傘美麗了城市的風景”,其中冰冷、喧嘩、美麗三個形容詞都活用為動詞,恰到好處、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抒情主人翁此時此刻的心境。修辭的運用 優秀的流行歌曲,在化抽象為形象,化單調為生動方麵很花了工夫,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詞。在修辭的運用方麵,用得最多的是比喻。《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高壓電線雲中走,清清的河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雲朵,牛羊好似珍珠灑。”最後兩句運用比喻,將色彩、形狀錘煉得很美[5]

表現技巧的借用 “比興”是傳統的詩歌表現技巧,在《詩經》中就已經廣泛使用,在現代的陝北民歌中,幾乎沒有不用比興手法的。流行歌曲在借用比興方麵也有其獨到的方麵。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這兩句話粗看起來,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讓人懷疑尹相傑在搞兼職天氣預報,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起興句——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他物”是天氣,“所詠之詞”是“妹妹”。

3、寫作手法

借鑒流行歌曲的寫作手法。方文山《愛在公元前》開頭沒有連貫的係詞,隻用了四個名詞──祭司、神殿、征戰、弓箭──這是隻有在詩中才會出現的獨特用法,不多說廢話,隻鋪設了一個場景讓人發以思索,彷佛就像回到神秘古埃及,見證了遙遠的過去。這讓我們想到了,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中的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六個名詞的連用便勾畫出一片淒涼、蕭瑟的意境。意象在“說話”,畫麵在“說話”,你的心靈在“說話”,唯獨作者自己卻沒有“說話”。這是一種很妙的表達境界。

二、對富礦挖掘不夠

長期以來,人們主觀歌曲與語文看成兩條平行線,他們很少有交叉的時候,對音樂中的歌曲中內涵把握和語文元素思考較少。在抽樣調查過程中,職高生在聽音樂過程中會去揣摩歌詞、思考內涵的隻有5%;歌曲是歌曲,語文是語文。語文課很少涉及到流行歌曲,音樂課也很少涉及到語文。很多語文老師不聽流行歌曲,不知道“饒舌”為何物,不知道周傑倫、蔡依林;也不關注流行歌曲的中的語文元素。

學生喜歡流行歌曲,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老師也聽流行歌曲,也懂流行歌曲,勢必與學生就有了共同語言,容易拉近彼此距離。筆者對所任教的三個班級做了一個“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有一條“不要“落伍”,要知道當紅的明星、歌曲、電影等;要有QQ,MSN等,且最好對學生公開”排名靠前。

語文與流行歌曲結合

語文教學與音樂教學的相互滲透,可以激發學生學好語文、學會音樂的興趣,陶冶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藝術素養,能在藝術感受中學會和掌握記憶方法。為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做了如下嚐試:

1、提煉出流行歌曲本身的文化內涵,以指導學生學會欣賞流行音樂為手段“培養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流行音樂是一種商業文化類型,它的製作演出和流行方式受市場規律的支配,它要遷就文化消費者的興趣才能被接受,才能發揮它作為商品的價值。這就導致它的內容良莠不齊,所以,教師應該提煉出它本身的文化內涵,指導學生鑒賞。如流行音樂的歌詞──由瓊瑤式古典溫柔的詩詞語言;到以散文作為敘述的直切熱烈;乃至近幾年猶如現代詩的耐人尋味──越來越顯示出它的文學價值。從文學的角度來分析歌詞,不失為引導學生走進文學殿堂的有效方式。再如風靡全國的周傑倫,學生們隻對他的衣著、發型、以及RB曲風感興趣。如果教師引導他們去欣賞歌詞,就會發現詞作者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借鑒如《東風破》,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如《半獸人》,對傳統家園的呼喚如《梯田》。這樣可引導學生以後對流行音樂進行深層次的文化認知,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