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引用寫文章的思路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研探索
作者:昂傑東知
我總有這麼一種感覺,上一堂語文課,很像撰寫一篇文章,兩者有好多共通之處。如果能把寫文章的一些經驗、技巧,靈活、恰當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寫文章,得先確定主題。主題確定了,才好去取舍材料,謀篇布局,以表現這個主題。上課,也得先確定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明確了,這堂課就有了“上”的方向,就可從課文中去選擇材料,組織一係列的教學活動,以實現這個教學目標。一篇文章的主題要集中,否則就會枝亂葉蔓。同樣道理,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也應單一,貪多求全會嚼不爛。當然,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得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和該篇課文來定,這又很像供材料作文的確定觀點,須以“材料”為依據。
如我教《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下麵簡稱《談》)一文,教學目標就定為:了解和學習文學評論的寫法。目標單一,集中,又緊扣單元教學目標和本篇課文,文章的主題好,並不等於文章就好;安排好結構,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同樣,搞好課堂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環節。課堂設計必須確定好教學線索,像寫文章須有一個合理、清晰的思路一樣,把該講的材料,該訓練的知識點、能力點,有序地係在這條線索上,使線索貫穿一堂課的始終。重視教學步驟之間、教學活動之間的連貫性。寫文章,常需運用過渡手段。同理,構成一堂課的各個教學步驟、各項教學內容在脈絡上必須互相貫通,在語言形式上須有緊密的銜接與合理的過渡,使各個教學步驟、各項教學內容一環扣一環,讓學生隨著教師這位導遊,步步深入,探微發幽,尋物覽勝。
如《談》一文的教學線索確定為文學評論的寫法。順著這條線索,把“什麼叫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可評哪些方麵”、“《談》一文評析的是什麼”、“茅盾是怎樣評析‘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的”、“文學評論與一般議論文的寫法有何異同”等這些內容和知識點一一有序地係在上麵,使這條主線貫穿整堂課。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課堂設計須突出重點,搞好火力配置,如寫文章一樣,詳略得當,不平均使用筆墨,調動可用的一切手段,使中心突現出來。
如《談》一文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文學評論“怎樣寫”上麵。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課堂設計就須注意各個教學步驟、各項教學內容之間的嚴密性,不得出現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幹的現象,像寫文章一樣,前有所呼,後有所應:交代在前,照應在後;暗示在前,挑明在後;伏筆在前,應筆在後。不出現漏洞和敗筆,使一堂課渾然一體,嚴謹而又活潑。
如教《談》一文,可用以下方式起始:1、一看到題目中的“水滸”兩字,眾多梁山好漢的形象便會活現在我們眼前。施耐庵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個個麵目不同,為何能寫得如此成功呢?茅盾給我們解開了這個謎。(激趣式)2、本文屬議論文中的哪一類體裁?(文學評論)那麼,什麼是文學評論呢?(開門見I山式)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課堂設計還得在結束語上下功夫,仿佛文章的結尾,或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或提出號召,指明方向,或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以增強這堂課的韻味和力度,做到言已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