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紅樓夢》服飾翻譯
理論探討
作者:寧貴霞 張立芳
【摘要】《紅樓夢》真實描寫了清代的現實生活,薈萃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這樣一部文學巨著能夠為外國讀者廣為認知,很大程度上受益於英文譯本的推廣。本文以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為理論基礎,分析了霍克斯譯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幾位人物的服飾翻譯及其對原作文化內涵的體現,探究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為其他譯者提供中國傳統服飾英譯的一些啟發。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目的論,跨文化交際,服飾,文化內涵
《紅樓夢》素來享有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的美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服飾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這在《紅樓夢》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作者對人物服飾的描寫為小說的藝術魅力增色不少,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形象、暗示文化內涵的重要手段。在英譯過程中,該類詞語的翻譯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指導,以霍譯本的服飾翻譯為研究對象,分析原作的文化內涵是否在譯本中有所體現。
一、服飾翻譯與人物形象刻畫
服飾與著裝者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人的性格特征可由服飾反映出來。以小說第三回為例。寶玉初見時,“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
譯:“He was wearing a narrow-sleeved, full-skirted robe of dark red material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two shades of gold.”
寶玉第二次出場時,“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厚底大紅鞋。”
譯:“He had changed his robe and jacket for a rather more worn-looking rose-coloured gown, sprigged with flowers……. thick-soled crimson slippers.”
賈寶玉的服飾以紅為主,符合其在賈府的身份地位,也體現了他的熱情與活力。此外,寶玉的“尚紅”還能體現出他尊重女性、愛慕女性的心理特征。但在西方文化中,紅色寓意著危險和暴力。霍克斯在譯文中分別使用了“dark red”、“rose coloured”和“crimson”來處理以上三種的紅色,呈獻給讀者深沉、暗淡的色調。該部分的翻譯處理雖能使西方讀者更易接受,但寶玉性格刻畫方麵的文化內涵未能得以體現。
二、服飾翻譯與人物身份描寫
服飾是人物身份與社會地位的象征。書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均能通過其服飾充分體現出來。以小說第三回王熙鳳的首次登場描寫為例。
“頭上帶著金絲八寶攢珠髻......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霍譯:“Her chignon was enclosed in a circlet of gold filigree......imported silk crêpe embroidered with flowers.”
“赤金盤螭瓔珞圈”中的“赤金”的翻譯有失準確。“red gold”中文釋義為純金,與赤金的概念對等,但譯為“red gold”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文化內涵傳達的缺失。曹雪芹如此濃墨重彩的描寫鳳姐的首次出場,正是為了暗示其張揚的個性、奢華的風格及其在賈府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因此,將赤金譯為“highly-refined gold”更能對文化內涵的傳達起到強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