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2 / 2)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輸入性通貨膨脹問題已然成為當前的焦點問題。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輸入性通貨膨脹影響的傳導途徑分為:成本推動渠道、資金輸入渠道和貨幣擴張渠道。其中成本推動渠道主要是美國貨幣政策對國際及國內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美聯儲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近期大規模的“量化寬鬆”己成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直接推手。資金輸入渠道則表現為美國貨幣政策與我國資產價格及資本流動變動態勢的相關性。美國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美國國內的流動性是超出均衡狀態水平,處於過剩的狀態,這些超額的流動性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不斷尋求獲得高收益的機會。因此,外商直接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最主要途徑。貨幣擴張渠道則表現為美國貨幣政策與我國貨幣供給量持續性增加的動態相關性。

三、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

美元指數正向衝擊導致了中國PPI和CPI均由負向影響轉為正向影響。這是由於美元指數的正向衝擊不僅可能抑製美國國內的價格水平,同時也構成中國通貨膨脹的短期下行動力,並且會導致中國出口規模的擴大,進而對中國PPI和CPI產生正向影響。而美元指數的正向衝擊對三個渠道的變量的影響幅度也存在差別,尤以對成本推動渠道變量影響效果最為顯著。其次,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正向衝擊對中國PPI和CPI的影響效果完全不同,中國的PPI表現出持續性的正向影響,而中國的CPI則表現出持續的負向影響。此外,美國M2的正向衝擊對中國PPI和CPI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都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而美國M2擴張對三個渠道的變量的影響幅度也存在差別,尤以對貨幣擴張渠道變量的影響效果最為顯著。在美國M2的正向衝擊下,NDF的劇烈波動在一定程度體現了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影響,也符合人民幣的升/貶值預期;而中國的M2也出現了由負向到正向的逆轉。這正是因為美國流動性的擴張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強烈,中國貨幣當局被迫大幅度增加貨幣供應量被動,這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加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政策建議

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動對中國通貨膨脹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且日益顯著,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高度關注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變動,通過多方麵、多層次的渠道拓展,盡量降低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同時密切關注國內資產價格變動和國際資本流動趨勢,建立完善相應的預警指標體係和政策調控體係,並且特別關注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國內經濟造成的各種影響,並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彙率調節製度改革,發展和完善我國外彙市場,不斷拓展市場深度和廣度,合理有效的引導市場預期;同時,加強人民幣為核心的多邊和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

參考文獻:

[1]張建平.國際油價波動對國內通脹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武漢金融,2013

[2]鄧創,席旭文.中美貨幣政策外溢效應的時變特征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