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內部審計
會計與金融
作者:吳曉霞
【摘要】隨著財務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高校內部審計模式遠遠滯後於財務信息化進程,信息化對傳統內部審計對象、審計技術、審計線索、審計風險等產生重要影響,目前高校內審仍麵臨人員緊缺、軟硬件配備不足的問題,需通過建立高校內部審計管理信息係統、加快內審人員知識轉型等途徑,提高內審管理水平。
【關鍵字】高校財務,信息化,內部審計
一、高校財務信息化對內部審計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數字化校園建設,在帶來高效便捷的同時,也對高校財務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高校內部審計環境隨之改變。為了更好地應對信息化浪潮中的新挑戰,做好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既要認識到信息化環境對內部審計對象、審計職能、審計技術、審計線索、審計方式及審計風險等多方麵的影響,又應該采用信息化手段,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的積極作用,實現全麵審計的數據要求,降低抽樣審計的風險,通過科學管理內部審計信息,規避財務風險,提升高校財務服務管理水平。
(一)對內部審計對象的影響。
在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對象仍是提供經濟活動信息的會計報表及資料,但賬簿、憑證、報表的表現形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多以電子信息形式存在,而審計對象也在傳統證、賬、表的基礎上,加入計算機網絡、信息係統等,財務信息的內容和複雜程度大幅提高。審計範圍和內容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內部審計的難度。
(二)對內部審計技術的影響。
隨著高校財務信息係統的普及和完善,內部審計環境、手段、範圍等要素均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適應不了信息化變革,內部審計人員需要以計算機技術、網絡為載體,通過開發審計軟件等途徑,建立完善內審體係,及時防範財務風險,提高審計效率。
(三)對內部審計線索和證據的影晌。
內部審計結果需要審計證據提供支撐,在信息化背景下,審計線索已由傳統清晰可見的文字、數據等紙質形式,轉變為以財務信息係統為載體的電子數據形式。存儲介質的變化,提高了獲取審計證據的難度。而財務信息係統在進行數據處理時,除數據輸入和操作控製外,計算機程序自動完成賬目的核對與檢驗,而這些數據集中存儲同一數據庫文件,會計信息的輸出也來自同一數據源,這也給審計線索和證據的追蹤提高了難度。
(四)對內部審計風險的影響。
一方麵,在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人員具有獨立性,擁有財務管理係統高級別操作權限,能夠通過內部審計業務,深入分析高校財務資金運作情況,防範財務風險;另一方麵,審計本身存在固有風險、控製風險和檢查風險。
在信息化環境下,係統通過預先嵌入內部控製流程,自動計算處理數據等,減少了人為錯誤錄入和計算等風險。但由於網絡的開放性、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係統的複雜性,加上輸出數據來自同一數據源,一旦係統程序中存在差錯或人為舞弊,僅憑信息技術的處理,沒有內部審計信息化工具和內審人員信息化知識的支撐,會加大內部審計的檢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