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無恨管轄下的人馬一共有兩千八百人,這些兵馬有一多半用來保衛鐵廠在山東各地的礦產物業的,跟在風無恨身邊的是跟著他經曆了濟南戰役的一千鐵衛和三百效死營老兵,
這些人住在以前清軍在城西段店的營房,每日裏除了訓練還是訓練。
這種訓練和以前的訓練截然不同,以前都是演練陣型或者刀槍對練,再不就是舉石鎖、射靶子,現在變成了每的長跑和跳高台,跳高台是風無恨發明的一種訓練方式,主要是為了培養未來的傘兵。
士兵們穿著聯體的黑色帆布軍裝,高筒厚底牛皮靴,依次爬上一丈高的台子,用教官規定的姿勢往下麵的沙坑裏跳,抱頭,蜷腿,就地一滾,一個個弄得滿身沙子。
練完跳高台後就開始練高空速降,一個熱氣球高高的懸在上,士兵從軟梯爬到氣球下麵的吊籃裏,再抱著繩索從而降,這是為了以後的空降作戰而作的訓練,飛艇和氣球的飛行高度和速度都很低,所以暫時用不到降落傘,用繩索機降即可滿足戰術需要。
士兵們都戴著無指的黑皮手套,柳條編的防撞頭盔,第一次從熱氣球上降下來的士兵呲牙咧嘴地抱怨手套被磨得發燙,看來應該設計一套手持減速設備了。
動力翼傘的訓練就不那麼普及了,被選中的士兵都是視力極好,協調能力極強的士兵,他們先在陸地上學習怎麼通過操縱杆來控製翼傘的轉向,再猛蹬踏板鍛煉腿部力量。
熟悉這一切之後,他們從千佛山北麵的陡坡上滑翔下去,雙腳踩動踏板驅動螺旋槳,雙手操縱翼傘忽上忽下的在空中翱翔,這種危險的訓練當然不會一帆風順,先後摔死摔傷了三四個人。
看著沒死在敵人刀下的兄弟損失在訓練中,風無恨雖然很是痛心但還是堅持實施這種訓練,在這個蒸汽機的時代隻有掌握了先進的軍事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強悍的清軍屢次敗在明朝的蒸汽連弩、煤氣炸彈、鐵甲戰車、熱氣球飛艇這些先進武器的手下就是明證。三百效死營雖然是精兵,但是人數畢竟太少,在正規戰場上隻能作為普通炮灰未免太浪費了,所以劉子光的意思是把他們訓練成空降兵,以後作為斬首行動的精銳部隊使用。
那兩輛配合明軍使用的裝甲車已經被坎坷不平的山東大地和粗暴駕駛的士兵折磨得不堪使用了,內燃機故障頻繁,車軸機械疲勞,都是些技術人員也很難解決的問題,沒奈何隻好淪為低等的訓練道具,被選作戰車兵的敦實漢子利索的從戰車的艙門裏鑽進鑽出,熟悉各種操縱係統、武器係統,為以後使用同類的兵器打下基礎。
段店的軍營不光住著風無恨的兵,還有鐵廠的一些技術人員,他們是來濟南城牆裝配蒸汽連弩的,鐵廠的生意總是隨著部隊的推進而拓展,這和與徐州軍的密切關係是分不開的。
隨著大批勞動力的補充和兗州優質煤炭的支持,鐵廠的生意越來越紅火,資金回籠大大加速,以至於財大氣粗到在徐州到濟南的鐵路建設計劃中占了七成的股份,而且出巨資買下了兗州附近一些煤礦。
好不容易有了一個休整部隊的時間,風無恨把部隊做了一番調整,原來的什麼隊、旗、司、哨、營的編製和旗總、哨官、把總、千戶的官稱實在是拗口和不順眼,現在統一按照新式的班、排、連、營、團的形式進行整編,原來的隊長就是班長,原來的旗總就是排長,以此類推,以前的王大海千戶在戰鬥中負了重傷回鄉修養去了,李光也轉成了職業軍師,不再負責軍隊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