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蘇培東吃過午飯,像往常一樣興衝衝地趕往工地。不料,由於積勞成疾,他突然中風,倒在了工地上。
經過搶救治療,蘇培東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從此癱瘓,再沒站起來。
接力築路
“路修得怎麼樣了?”癱瘓在床的蘇培東問妻子。
“修路的事沒人管,施工隊撤走了。”
“給了工錢啷個不修路呢?”
“資金不足了。”妻子回答。
蘇培東再沒說一句話。
陳誌榮看得出來,丈夫身子動不了,心裏的責任卻放不下——社裏的事務怎麼辦?修到一半的路又怎麼辦?
沒人接任社長,村裏的幹部也焦急不已。
“我來繼續做吧。”陳誌榮主動找到村主任。
“那最好不過!”村主任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來了。
就這樣,陳誌榮成了代理社長。
陳誌榮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拾起丈夫的“接力棒”——繼續把公路修通。
聽說村裏有一筆扶貧款,陳誌榮趕緊去找村主任。
“能不能拿一部分扶貧款來修路?”
“恐怕不得行,這筆錢是用於其他扶貧項目的。”村主任難為情地搖搖頭。
“那修路用的資金啷個解決?”
“你填一份扶貧資金申請書,讓鎮上幫我們想辦法。”村主任支招。
提交了申請書,還是沒見到撥款,陳誌榮等不及了,便直接去找水口鎮副鎮長朱文有。
“朱鎮長,天寨村十四社申請的扶貧款哪個時候發下來?”
“這個事還需要聽取各方意見。”
“我們的莧菜價格是外麵的一半,但社裏沒公路,收購車進不來,菜都爛地裏了。”
“這……”
“社裏已經修建了一條土坯路,如果扶貧資金到位,短期內就能夠把路修好。”
朱文有被打動了:“那好,我們去看看。”
很快,22萬元扶貧資金就撥了下來,陳誌榮心裏樂開了花。
利在百姓
“老李,社裏要修路,你同不同意社裏征用你家耕地?”
“這是好事,需要好多地就征好多嘛!”
“感謝支持!”陳誌榮掛了電話,接著聯係下一位土地承包人。
由於很多社員外出打工,陳誌榮隻有打電話征求他們的意見。
社員曾造蘭常年居住在銅梁城區,沒有給社裏留聯係電話。
“啷個辦?眼看要征用她家土地了。”陳誌榮心裏著急,逢人便問曾造蘭在城裏的住址。
“我曉得她住哪個小區,但不曉得具體位置。”一名社員提供了“線索”。
陳誌榮決定進城尋人。在小區物管的幫助下,陳誌榮總算見到了曾造蘭。
曾造蘭欣然同意征用土地:“社裏修路我肯定要支持噻!”
然而,並不是人人都像曾造蘭這樣好說話。
一天,社員老周看見陳誌榮就開始發牢騷:“路從你家門口過,卻要占我四厘地,我憑什麼要出地?”
“我們先把路打通,然後再逐步完善,請你理解。”陳誌榮笑著解釋。
“路不從我家門口過,想占我的地,沒門!”老周不聽解釋。
老周的思想工作做不通,怎麼辦?
陳誌榮忽然想起,老周有個女兒在深圳工作,或許她能幫忙說服老周。
陳誌榮從其他人那裏要到老周女兒的電話號碼,撥了過去。
通過老周女兒做工作,老周終於答應公路從他家地裏經過。
公路修通的那天,社員們沒有急著去趕場,而是聚集到了蘇培東、陳誌榮的家門口。他們心裏清楚,沒有這對“夫妻社長”的“接力奔跑”,就不會有這條惠及全社村民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