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陳德琴被領導叫去談了話。
第二天,陳德琴協調區法院把法庭“搬到”社區。最後,法庭判決業主集體支付4000元給施工方。
業主們很滿意,月底,陳德琴的“先鋒指數”又升到0.95。
“這是抓實活動的第三招:整改不足。三級評議指出的問題,黨員幹部必須整改。整改不力者,將被處理。”敖天才說。
三管齊下,黨員幹部工作作風煥然一新。
提效
老史決定給食品公司挪個窩。
“我想開始新征程。”他眼裏閃著光。
可很快,他眼中的神采就消失了——半年過去了,手續才辦了一半。
“占著茅坑不拉屎。”老史鬼火冒。
老史並不知道,此時,時任江津區政府法製辦主任劉乃睿接到一項任務:牽頭梳理行政審批項目。
不梳不知道,一梳嚇一跳。
“共有行政審批項目55項,所需要件363件,法定時限589天。”劉乃睿忍不住咋舌。
這其中,不少都是“疊加貨”。
該簡的簡,該並的並。最終,8項審批項目和160個要件被“腰斬”。
“壓縮審批時限達342個工作日,將近一年。”劉乃睿說。
隨後,區政府出台了《江津區行政審批服務“綠色通道”實施辦法》。
“僅用了一周,剩餘手續全部辦結。”老史笑了。
“推行‘五心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推動黨員幹部提高工作效率。”敖天才說。
如何提效?“引導黨員幹部創新工作機製。”敖天才說。
在“五心教育”推動下,機製創新妙招迭出。
雙福新區推出服務企業的項目秘書製,區行政服務中心推出便民“預約服務”機製……
創新一出,效率立顯。
“我每個季度都來這裏辦事,但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順利和舒心。”私企會計李梅在區地稅局大廳留言簿上留言。
興業
鄒勳蹲在田坎上,一張苦瓜臉。
2006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到白沙鎮,辦了個養豬場。
“那一年,我養了300頭豬,賺了15萬元。”
為擴大養殖規模,鄒勳成立了養豬專業合作社。
“2012年,合作社生豬養殖超過了6000頭。”鄒勳說。
鄒勳數著票子,笑眯了眼。不曾想,麻煩接踵而至。
“到處是豬糞,臭氣熏天。”
“糞水流滿路,你管不管。”
…………
鄉親們頻頻“發難”,讓鄒勳意識到:“汙染問題不解決,養豬場隻有關門。”
“怎麼辦啊?”鄒勳急得直搓手。
區畜牧獸醫局幹部來了:“我給你支個招。”
“什麼招?”鄒勳眼神切切。
“修沼氣池,發酵豬糞,沼氣用來做飯,沼液用來種菜。”
2013年10月8日,寶珠村。
村民刁永利家,菜香四溢。
“炒菜做飯,用的是沼氣。”刁永利咧嘴笑著。
屋外,就是蔬菜大棚。白的、綠的,一派生機。
“這是沼液的功勞。”刁永利伸手一指。
“采用‘蔬—畜—沼’種養法,不但解決了豬糞汙染問題,還節約了種菜成本。”鄒勳說。
創新工作機製後,“五心教育”又升級了——引導黨員幹部破解發展難題。
如何破解?“創新指導產業發展的工作法。”敖天才說。
在“五心教育”推動下,各種工作法就這樣應勢而生。
2015年上半年,江津區取得了曆史最好成績,GDP總量259.8億元,同比增長12.5%,位居城市發展新區第二。
“五心教育”成為江津騰飛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