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溝變成了金窩窩
特別報道
作者:王婷
村裏沒一座完好的過河橋,遇到漲水,小孩沒法上學;
全村14個村民小組,沒有一個村民小組通公路。
村委會沒有固定辦公場地,村民蓋個章得跑好幾個山頭。
…………
這就是以前的重慶市萬州區鐵峰鄉桐元村,因為山偏地遠而窮困不堪。
村民們聲聲呼喚:“鐵峰山下我的家,犀河兩岸種莊稼,世代耕耘日子苦,鐵樹何時能開花?”
萌芽
2013年的一天,桐元村村民李相前正在打理他的20多畝獼猴桃基地。
“今年,全家收入就靠它了。”李相前望著大片獼猴桃樹,滿眼憧憬。
李相前腳下,漫山遍野的石樁相間而立,成片的獼猴桃苗子崛地而起。
幾年前,桐元村村民還是以養豬、養雞,種玉米、種水稻為主要經濟來源。
改變,源於桐元村黨總支書記謝家寬的一次考察。
為了讓村民脫貧致富,謝家寬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多次前往外地村莊考察學習。
終於,在四川省蒼溪縣,謝家寬發現了獼猴桃商機——
“6分地,即使在幹旱不利的氣候下,一年還是賺了5000多元!”當地一位農民告訴謝家寬。
回到桐元村,謝家寬撅了一包土壤樣本,直奔區農委。
“沙質土壤,疏鬆通氣,適合種獼猴桃。”專家給出建議。
回到村裏,謝家寬將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村民,卻不想迎來一盆“冷水”。
“我們根本沒錢種啊。”村民鄧治兵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種植獼猴桃,需要不少啟動資金,村民們囊中羞澀。
正在此時,重慶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大力發展微型企業的若幹意見》。申請創辦微型企業,可以享受兩萬元至五萬元的資金補助。
“雪中送炭啊!”謝家寬眼睛亮了。
於是,謝家寬幫鄧治兵準備材料,申辦微型企業。
一個月後,鄧治兵拿到了2.2萬元資金補貼。
靠著資金補助,桐元村的村民紛紛種上了獼猴桃。
“重慶微企第一村”就這樣萌芽了。
發展
“怎麼種才能讓獼猴桃的產量高、品質好?”
“獼猴桃樹得病了怎麼辦?”
…………
“以前從來沒有種過獼猴桃,腦殼一片空白。”坐在土埂上,鄧治兵一臉焦急。
村民申辦微企後,問題接踵而至——不知道怎麼種植、護理。
鄧治兵並不知道,一批農業專家此刻正在趕往桐元村的路上。
在萬州區科委等多個部門攜手下,桐元村成立了“專家大院”。
來自市農廣校、西南大學等多個單位的專家,成了桐元村獼猴桃種植技術的“專業顧問”。
“專家經常到田間地頭教我們種植。”鄧治兵說。
對於謝家寬來說,怎麼擴大桐元村的獼猴桃種植規模成了他的心病。
2013年,嚐到種植獼猴桃的甜頭後,李相前開始琢磨如何擴大獼猴桃種植規模。
“你可以申請貸款。”謝家寬又來支招了。
原來,針對像李相前這樣的微型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情況,政府又出台了扶持政策——可以申請貸款。
於是,李相前趕緊準備資料,申請了一筆貸款。
有了資金周轉,2014年,李相前獼猴桃種植規模擴大到50餘畝。
“一年的收入又可以翻一番。”李相前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