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
作者:鄧敏
速度改變著時間的標尺
紊亂著我們的價值觀
請放慢腳步,等等我們的靈魂
對於1630名乘客而言,無人料到,7月23日20點30分,“砰”的一聲巨響,夢魘一般,載入史冊。大部分人驚醒,200多人受傷,40人長眠。D301次與D3115次動車追尾同樣成為中國人的夢魘。
不管鐵道部的領導如何信誓旦旦相信高鐵技術的安全,人們在追問真相的背後,開始深刻反思速度之於中國,速度之於每個生命的意義。
在上百萬條轉發的微博中,一條博文引發了大家強烈的共鳴:“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陷阱,不要讓房屋成危樓。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每一個都順利地抵達終點。為高鐵溫州墜落事故哀。”
中國速度還值得我們驕傲嗎?
正是速度改變著時間的標尺,紊亂著我們的價值觀。
新世紀以來,中國用十年時間完成了GDP翻兩番,2011年初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的持續增長,全球對中國經濟的驚歎與羨慕,讓我們迷戀上速度。所有經濟體不自覺地卷入大躍進的狂熱中。高鐵一路狂奔搭積木般編織著美好河山,在攀登全球五百強的理想中,企業用三年,五年為標準,無疑倒推出極端超自然的增長速度。
國家如此,個人發展更是一脈相承。比爾·蓋茨39歲成為世界首富已經是神話了,馬克·紮克伯格竟然在25歲時身價達到40億美金。“出名要趁早”,張愛玲的名言在這個最好的時代與GDP增長最快的國家,挑撥著每一顆年輕易動的心。我們沒有時間思考和觀照自己的內心,在世俗功名的裹挾下,我們不能容忍慢慢成長的過程,不能原諒30歲還沒車沒房沒名氣的現實。
速度逼迫下,每個人各出奇招,不問是非,隻求結果。“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郭美美炫耀的“愛馬仕”等奢侈品大多數來自羅湖的小店。在郎教授循循善誘的采訪中,郭美美流下單純的眼淚,飄逸長發下快速催熟的大腦,自然沒有能力思考:一點小小的虛榮心,竟然能徹底粉碎全國人民信任多年的紅十字會。
我在嘲諷他人的同時,也深深陷入迷茫與困惑。
正如動車追尾的那一聲巨響,在愉快的年中總結後,我卻收到了情同手足的同事李平根最真摯的辭呈,“長久以來一直裹挾在奔流的時間之流而忽略了身邊的風景,在此之後我還並不清楚自己要向往何處,但我相信絕境是不真實的,希望常常隻是藏起來罷了,無論如何,微妙生機總是寓於不同的形式。而生有涯,能夠遵從自身內心的聲音行事的時光彌足珍貴。”三千字裏情真意切,對平根而言,離開朝夕相處三年的兄弟姐妹,割舍維艱,對我而言,更似割肉之痛。然而,我深知被現實裹挾的焦灼,深知不願被禁錮的掙紮,深知對生命追問時的恐懼,在這個奔跑的時代,他需要離開速度,需要重新思考,他希望選擇“自己”。我的挽留無疑是自私與殘忍的,我尊重他堅守內心直覺的勇氣,這是一個隻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成功,卻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在他還有勇氣堅持的時候,我唯有給他最真誠的祝福。
這是速度帶給我的夢魘。讓我直麵欲速則不達的現實,學會尊重生長的本質。
很多變化是不知不覺而又似乎無可奈何的,三十年高速發展的中國,就是不自覺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裹挾著每個人不知不覺地深陷其中,大生態,小環境,我們無一幸免,指責與抱怨沒有任何意義。40名生命的代價,唯願逝者安息,生者以此為鑒,放慢腳步,等等我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