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曆史、現狀與改革的看法(1 / 3)

對曆史、現狀與改革的看法

特稿

2013年2月27日上午,“《炎黃春秋》新春聯誼會”在北京大方飯店舉行。本刊的編委、作者和讀者130餘人出席會議。會議由總編輯吳思主持,社長杜導正致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希清代表研究會講話,他說,在杜老和社委會的領導下,在各位同仁的

共同促進下,這份雜誌越辦越好。盡管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改進,但17萬的發行量,絕大部分都是自費訂閱,這說明這份期刊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李銳、江平、資中筠、高尚全、胡德平、李洪林、高鍇、錢理群、陸德、胡德華、浦誌強、周誌興、鍾沛璋、劉蘇裏、高放、馬曉力、周曉平(代表周有光)、蔣彥永等陸續發言。杜光和魏久明帶來了書麵發言。下麵是發言摘要。

杜導正:歡迎大家出席本刊一年一度的“新春聯誼會”。我代表雜誌社全體人員講幾句話。第一,現在改革的呼聲非常高,改革的共識在哪裏?大家都很重視這個問題。依我看,改革的共識早就放在那裏了,那就是八二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每一個黨派、每一個公民行為的底線。推進改革,就是要落實憲法賦予每一個黨派、每一個公民的權利。本刊“新年獻辭”已經詳細進行了論述。新的一年,本刊將高舉八二憲法這麵旗幟,不遺餘力的推動政治體製改革。第二,本刊是以刊登重大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為主的,對於建國後六十多年來的曆史,不管是前三十年還是後三十年,我們一直恪守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力求真實的反映曆史原貌。對前三十年的曆史,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已經作了“曆史問題決議”。盡管對這個決議一要堅持,二要發展,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個決議已經對那三十年的曆史作出了較為客觀的總結。我們在討論建國後六十多年的曆史時,不要忘了這個決議;我們今後刊發文章和討論問題,仍然會守住這個底線。第三、2012年,有關部門曾要求我們進行改製。本刊從創刊開始到今天,已經二十多年了,國家沒有給一文錢,沒有給一個編製,一直是按照企業的經營方式運轉。我的老朋友朱厚澤同意我的話,說炎黃春秋是個“四不像”體製,這是與那些拿著國家的錢和編製比較得出來說法。其實,這個“四不像”體製,實際上就是企業的體製,也就是有關部門所說的“轉企”;換句話說,有關部門要求我們的改製路子,我們二十多年來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實在是沒有改製的必要。也許是這個原因吧,去年那次改製就沒有再進行下去,有關部門也沒有再找我們。

目前,雜誌運轉良好,發行量日日增多。從雜誌領導體製來說,社委會是最高領導機構,第一線有吳思、楊繼繩、徐慶全“三駕馬車”具體工作,是穩定的體製結構。第四,我一再說,我們能走到今天,而且還愈來愈多的得到讀者的肯定,與我們的編委會成員的大力支持、與幾千位作者、幾十萬讀者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是走不到今天的。在這裏,我還要再一次向你們表示感謝,並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我們,與我們共同堅守。謝謝大家。

李銳:剛才杜老講話,要高舉八二憲法這麵旗幟,我非常讚同。當年,魯迅寫過《呐喊》,對當時的社會體製發出改變的聲音。炎黃春秋就要舉憲法的旗幟,為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來呐喊。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為推進政治體改革而說話,我在88歲時寫過一首詩,最後兩句是“唯一憂心天下事,何時憲政大開張”。我最近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書,書名用的就是“何時憲政大開張”。憲政大開張,需要的是大家不斷呼籲不斷努力才能實現。炎黃春秋有17萬多份的發行量,應該是幾百萬讀者,有他們的支持,有我們在座的人的努力,炎黃春秋在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上,應該會有更大的作用,影響更多的人。現在,我們還要關注另一個問題:環境問題。這不是個政治問題,確實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現在環境的惡劣,霧霾、汙染等都很嚴重。過去,我們這個黨是農民黨,文化水平較差,科學素質也比較差。1950年,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對梁思成說,我們要建設工廠,從天安門望去,到處都是煙囪。現在,我們不再幹這樣的傻事了,但是,對於環境重視的程度還不夠,要加強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和關注。

江平:《炎黃春秋》新年獻辭講憲法,實際上涉及憲政的問題。憲政應該是依法治國的表現。但是,在我們黨的文件裏麵,黨的政治報告裏麵,沒有提到憲政,隻提憲法。

我們應該大聲呼籲,我們國家應該更多地按照憲政的理念治國。我們提到憲政,或者憲政社會主義,意味著我們向世界各國的憲政理念靠近,或者說我們強調的是趨同,我們強調的是憲法裏麵的普適性。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憲政社會主義,比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可能更好一點,因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調的是中國特色,而特色的內容往往是以領導人的講話為依據來確定的,這很可能使法治走向人治。我們在當今世界應該更多強調共同點。因此我很讚成高舉憲政的旗幟,憲法的旗幟,來展開討論和研究。

資中筠:我想講一下最近的想法,就是中國人的曆史觀。中國人最重視曆史,甚至說滅其國先滅其史。史怎麼能滅呢?無非是說,怎麼解釋曆史有利於自己的政權。中國人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就是站在王朝的立場來總結曆史。

怎麼總結蘇共被替代的曆史?一個出發點是,不管蘇共怎樣傷害了俄羅斯民族的元氣,傷了多少人,都不管,就關心他怎麼被替代了。假設從這個角度出發吸取經驗教訓,注意民生也好,反對腐敗也好,目的還是維持千秋萬代的統治。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馬克思是以怎樣有助於發展生產力和社會的進步為標準的,不是說什麼樣的做法有助於維持某個王朝繼續下去。

如果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總結蘇聯經驗,從推動曆史進步的角度來看,蘇共黨員和軍隊的覺悟挺高的,他們有進步的思想。如果從忠於王朝這個角度來說,就會責備蘇共為什麼沒有忠貞之士。這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總結曆史的角度。人民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從根本上來講,這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曆史觀。

高尚全: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黨的十八大提出保證平等使用生產資料,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三句話說得很好,關鍵是怎麼落實。

首先關於平等使用生產資料,現在還不平等。現在60%以上的在國企,其他的中小企業占得很少。我們看看土地,國有企業占到了多少?這方麵生產資料就沒有平等使用。其次,從市場經濟來說,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困難很大,行業壟斷依然存在。以銀行為例,前年的銀行利潤有多少呢?10400億人民幣,比2010年增長36.3%。這個增長怎麼來呢?一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二在存款負利率的情況下。我支持十八大提出來的反壟斷。第三,關於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問題。說農民受到法律的保護,保護農民的利益,為什麼會發生群體的事件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農民的權益不能得到保護。憲法上第12條講了,公民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你怎麼界定他的財產是不是合法?所以,說同等受到法律的保護也需要落實。我建議中央要專門成立一個小組,來貫徹落實這三句話,落實十八大精神。

胡德平:中央去年紀念八二憲法實行三十周年,習近平同誌的講話在社會上反響非常大。前幾天,政治局學習的時候,習近平同誌又講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這是中央的聲音。在社會上,《南方周末》和《炎黃春秋》都在新年獻辭裏談了憲法,上下是一致的,上下都有這個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