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自己

卷首語

上學是筆投資,無論是學員還是學校。上個月,《福布斯》中文版2014年中國最佳商學院排行榜出爐,僅從“最具價值MBA”和“最具價值在職MBA”兩項來看,個人年平均回報率在28%到85%之間不等,而院校的年回報率均值,分別是47%與40%,這個回報率超過了許多其他投資項目。

我們的記者在采訪時聽到的說法類似,“EMBA的錢是最好賺的,兩三年前一個班級隻要招滿7個學員,就可以達到收支平衡了”,這就意味著,從第8個學員開始,商學院就能盈利了。

當人們選擇投資自己時,學費絕對不是首先考慮的問題,他們需要思考的是,商學院的平台能帶來什麼?在一生中最黃金的工作年齡,花至少一年的收入,外加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給自己換張招牌,是否劃算。

G老師是清華經管學院一個EMBA班的班主任,她這個班60個學員,平均年齡不到40歲,半數資產過億,不乏幾十億的隱形富豪,“EMBA就像一線品牌的奢侈品,能買得起的對價格都不敏感。”在她的印象裏,學費多少不是學員關心的,他們隻關心兩個問題:第一,誰是我的老師,有沒有資格給我上課?第二,我的同學是什麼人,能帶給我什麼價值?作為第二個問題的補充延伸,同學的實力、領域等是男同學關心的問題,一些未婚女學員則會對班上未婚男同學的比例暗暗留心。優秀的單身女性要想有一個“門當戶對”的婚姻,要相信愛情還要上過商學院。

商學院帶給人們的還有“圈子”,也就是人與人的聯係。幾大商學院有不同的學員群體:中歐商學院,集合了許多外企和IT企業高管,走國際化道路;長江商學院,則是名副其實的“富豪俱樂部”,時有名人、明星出現;北大彙豐,因為地緣優勢,集合更多深圳乃至香港的頂級民營企業家。在男人這個圈子裏,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下過鄉,一起分過贓,就有可能成為鐵哥們。後三樣因為時間和空間問題,幾乎不可能了,而同窗則是可以立刻實現的。“圈子”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從客觀角度來看,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就等於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成長的節奏,比如熟記祖宗家訓、投身社會大學、遵循10000小時的定律,或者多看幾遍機場裏賣的那種成功學DVD……

好吧,選擇讀個商學院,似乎更實際一些。

我們是否願意抓住這樣的機會,進入一個充滿能量的群體?在那裏,我們會被誰的經曆或建議點醒,會與誰共同開辟新的疆土?又會否遇見以為今生無緣卻最終攜手人生的那個人?

這期專題《他們的商學院》,我們選取了學員、教授、招生負責人等十幾個樣本,呈現他們眼中商學院的魅力與荒唐。

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