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翎,本名吳思明。

1933年的一天,他降生於廣東汕頭的一個將門家庭。其父為19路軍將領吳履遜,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抗戰時期立下卓著戰勳,曾官拜國軍少將旅長。

司馬翎十四歲的時候,吳家舉家搬去香港,司馬翎也開始接受正規的現代教育,進入新法書院求學。有如此家學背景,似乎注定了他將會在某一個領域大放異彩。

都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導師和榜樣,在吳家也同樣如此。其父吳履遜愛好古玩字畫,還曾在台北開設古董店。耳濡目染之下,司馬翎自小便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如詩詞曲賦、琴棋書畫、儒道墨釋、醫卜星相等。

優越的家庭條件給了司馬翎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自幼時起,司馬翎便熱衷於閱讀各類書籍,對於經史子集、土木建築、兵法戰陣,甚至是花道、版本之學均有所及,尤其對佛、道頗有研究,悟性極高。

而這博文廣識的學問也給他將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翎十五歲時,開始接觸到“北派五大家”的武俠作品。廣闊的武俠世界似乎給司馬翎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他迅速地沉迷其中。在眾多作家中,他尤其喜愛還珠樓主的小說,甚至還曾經為了研讀還珠樓主撰寫的《蜀山劍俠傳》而廢寢忘食,一度中輟學業。

1957年,司馬翎以香港僑生的身份回到台灣,就讀於政治大學政治係。雖然學業辛苦,然而他始終沒有忘記對武俠小說的熱忱。

大學二年級時,司馬翎首次以“吳樓居士”為筆名,創作了《關洛風雲錄》,交由真善美出版社集結出書,竟一舉成名,廣受好評。

嚐到了甜頭的司馬翎更是動力十足,因而再度休學一年,全身心投入到武俠小說的創作中。此時的他將筆名正式改為“司馬翎”,撰寫了《劍氣千幻錄》,連載發表於香港《真報》上,收獲了大量好評,被各界稱讚為“最受大學生及留學生歡迎”的作者,一度成為武俠小說界的奇才、新星。

僅以兩篇作品便獲得如此讚譽和成就,司馬翎可說是一炮而紅。

此後,他在幾年內先後寫出《劍神傳》、《纖手馭龍》、《飲馬黃河》、《劍海鷹揚》、《檀車俠影》等作品,分別連載於香港、台灣的報章上,其作品的高產和優質受到了讀者的一致好評,“司馬翎”這個名字也如同一聲驚雷,在武俠小說界強勢出道,仿佛熠熠生輝的明珠閃耀在眾人麵前。

年少成名入武壇年少成名入武壇圖為司馬翎之父吳履遜(前中)與潮汕舊友攝於汕頭司馬翎曾以“吳樓居士”為筆名,創作了《關洛風雲錄》,後一舉成名司馬翎,台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劍海鷹揚》是司馬翎著作之一大學畢業後的司馬翎曾去多家報紙擔任過記者、編輯,還與臥龍生等人籌辦過《藝與文》雜誌。不過,深深熱愛著武俠的司馬翎並沒有放棄創作,名作《劍海鷹揚》便是誕生於這個時期。

司馬翎的“新派武俠”被認為是跨越了武俠小說的發展期和興盛期兩大階段,個人風格凡經三變,是承上啟下的改革創新者。

台灣著名武俠小說評論家葉洪生也在論文中稱讚司馬翎“是以‘舊派’思想為體、‘新派’筆法為用。其變以‘漸’不以‘驟’”的“介乎新、舊兩派之間的關鍵人物”。

司馬翎的小說注重推理情節和對人物身份氣度的刻畫,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雜學,兼收並蓄,且在佛學、玄學的運用融合上獨具一格,形成了其特有的“武藝美學”體係,冠絕群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