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建立現代財政製度的核心問題(1 / 2)

論建立現代財政製度的核心問題

政策法規

作者:周曉添

【摘要】建立現代財政製度是我國財政製度改革的最終目標。中國的改革已經走入深水區,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麵深化改革的要求,這使得深化財稅體製改革和建立現代財政製度成為了現如今的迫切需求。建立現代財政製度需要從建立現代預算製度、建立現代稅收製度、事權與責任相適應三方麵入手。而具體而言,建立現代預算製度又以什麼為基礎,又以什麼為核心呢?財政收支結果公布是否真的有作用呢?改革已有稅收製度而建立現代稅收製度又需要從哪些方麵著手呢?中央和地方怎樣在“中央決策,地方執行”、“上級決策,下麵執行”的整體格局下合理匹配事權與支出呢?本文將具體討論這些問題並試圖闡述公開透明之於預算製度改革、逐步推進營改增及重要稅種的改革之於稅收製度改革、中央地方事權的明確之於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重要性。

【關鍵詞】現代財政製度 預算公開透明 中央與地方事權明確

一、建立現代預算製度,首先要做到預算公開透明

預算製度是財政製度的基礎,這是勿容置疑的一點。而預算製度的核心從理論上講,應該是預算必須具有剛性約束力,及預算法製。但是,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使預算能夠民主、法製、規範,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公開透明,社會各方麵能夠有效監督。

從1994年實行分稅製改革到現在,財政收入總量由1994年的5218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29142億元,增長了23倍多。與此同時,財政支出也水漲船高,與財政收入一樣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到2013年,財政總支出規模已達到139744億元,超過財政收入10000億。

然而,在財政收支都高速增長的同時,各級政府財政困難及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不足問題,卻沒有得到有效化解。相反,隨著地方債務的不斷積聚,財政運行更加困難了。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得到的支持也越來越有限,以至於不得不通過擴大收費範圍、提高收費標準等方式來減輕壓力。最終,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卻全部轉嫁到居民的身上。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則是預算不夠透明公開。也許單純從有關方麵提供的數據來看,看不出什麼所以然,特別是將財政收支結果公布以來的這幾年,似乎更加無可挑剔。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從財政部門公開的賬目中,公眾根本沒有辦法判別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哪些屬於公共財政範疇,哪些不屬於公共財政範疇。

不斷增長的財政收入,到底用到了哪些公共領域,有關方麵沒有辦法給公眾作出合理的解釋。相反,“三公”經費等嚴重不符合公共財政要求的支出,卻在不斷地損害著政府的公信力。而所有這一切,都源於預算不公開、不透明,沒有能夠象發達國家那樣將預算置於社會的有效監督之中。

正因為如此,要打造現代財政製度、構建現代預算體製,就必須將公開透明作為改革的最核心問題,圍繞如何增強預算的透明度和公開性,加強預算監督,對現行預算製度進行改革,對《預算法》進行改革,對預算管理體製進行改革。

建立現代稅收製度

完善稅收體係,建立現代化稅收製度。現代化稅製首先要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合理調節分配社會財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其次要能夠增加地方政府收入,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再次,要做到稅費聯動,以稅代費,保持宏觀稅負的穩定;最後,要加快稅收立法,推行依法治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