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土地細碎化研究綜述(1 / 2)

土地細碎化研究綜述

理論研究

作者:卜宏偉

【摘要】土地細碎化現象作為一種土地利用特點在我國很早就已經出現且與我國的農業生產密切相關,我國一直麵臨著土地資源稀缺的問題,再加上我國城鎮化進程發展會產生對土地的更多需求,綜合下來本就嚴峻的土地利用狀況更會雪上加霜,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更充分利用稀缺的土地,從而研究土地細碎化也極為有意義。本文對關於土地細碎化的一些文獻進行了整理,希望能對相關研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土地細碎化 土地利用 文獻綜述

土地細碎化指的是單個農民用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麵積十分有限,並且很多不是集中在一起的,通常因社會、經濟等因素被劃分為麵積更小的若幹個碎塊並且零散分布在不同地點。

在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土地細碎化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1978年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為了保證農戶公平擁有土地的權利,土地被進行了分割配給這個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地塊位置和土地肥力的不同,把遠近搭配和好壞搭配結合起來進行分配,這種方式直接導致了我國的土地細碎化成為普遍現象。

農戶經營的各塊土地互不相連和麵積狹小是土地細碎化的兩個特點,但是地塊麵積如何算小也是個模糊問題,需要我們依據實際來考慮。以經濟學思維來考慮,地塊麵積過小指的是土地經營存在潛在的規模經濟沒有實現,在增加地塊麵積後就能促進農業各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發揮出相應的規模效應。土地細碎化的另外一個特征是土地是被認為地分為地塊,自然情況下小型碎塊能夠通過整理合並成大塊土地。因此分辨土地細碎化的現象應該從三個反麵入手,第一就是農戶經營的土地各不相連,其次是小麵積土地能夠通過整合形成較大規模的土地,第三則是每塊土地的平均麵積小、存在沒有實現的規模經濟。

土地細碎化在中國很早就產生,Buck在1938年就發現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土地細碎化。而從趙剛2003年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從唐宋時期政府定期整理土地開始以及後邊的時期直至現代,我國的土地細碎化現象不僅一直存在,而且還有不斷嚴重的趨勢。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一段時期,我國建立了人民公社,采取了集體化大生產方式,這時土地細碎化的現象暫時消失在我國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然而,1978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以後,土地再次以質量和位置為依據被平均分配到各農戶手中,土地細碎化的現象又重新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

許慶分曆史和現實兩種視角分析了土地細碎化的成因,他認為中國人地比例過高、我國傳統中的財產繼承製度和地主對土地的使用和我國土地細碎化的形成有很大的聯係,而在改革開放以後造成土地細碎化再次出現的原因則是我國施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直接導致的。

萬廣華和程恩江借助統計數據對土地細碎化和規模經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到的結果是土地分塊會對糧食產量產生負麵影響並且非常顯著。造成這些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農民在各地塊間的移動浪費了勞動時間、邊界以及通道對土地資源造成浪費、水利設施減小了作用範圍而無法充分發揮其功能。

Fleisher等人通過統計1987年和1988年的調查數據,估算了糧食的生產函數,並且發現若土地的塊數從4塊降到1塊的話,土地的生產效率會提升8%。Nguyen等人則借助了1993年和1994年的農業調查數據,對水稻、小麥以及玉米的生產函數分別進行了估計,他們得到的研究結果是農戶的平均地塊麵積會明顯影響三種糧食作物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