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日文化差異
理論研究
作者:鄭世穎 陳苗苗 王燕子
【摘要】中日兩國幾千年來都是近鄰,雖然是隔海相望的鄰國,但中日文化上有太多的差異。中國和日本的交流一直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是迂回崎嶇的。隨著國際間交往的日益加深,在兩國關係的處理上,這些因素背後的深層次文化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中日文化的差異以及今後趨勢所向變得越來越受世人所關注。
【關鍵詞】中國 日本 文化 差異
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各有他的特點。而他們的特點都與他們的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緊密相連。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泱泱大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民族繁多,文化多元。這些造就了中國人的特性。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從古代起就是個首屈一指的強國。因此中國人有著超級自信甚至是自大的心理。對外沒有一點危機感,因此中國的文化大多是對內的思考和本身的自省。
日本人居住在狹小的島國,資源有限,地小人多,民族單一。為了能更好的生存,造就了日本人奮發圖強,崇尚集體主義,堅韌不拔的特性。但因為是島國且民族單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內涵,缺乏包容與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維和對世界終結關懷的博大精深。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而且他們往往自不量力,容易殊死一搏。
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日本和社會主義下的中國是絕對不同的一番景象。
就家庭來說。日本很開放,但又有很多保守的東西。男尊女卑的現象依然存在。日本至今保留著婦隨夫姓的習慣,而且日本非常保守的那些女子,對於丈夫之恭敬隻能以乖戾視之。對於自己的丈夫,甚至於臨睡前上妝,房事時仍帶著尊敬稱呼。在日本,女性結婚後一般就會失去自己的工作。而且這種“失去”還往往是帶有主動的傾向。就算開放些的女子,在結婚後也從此消失在“工蜂”的舞台,一心盡為妻為母的職責。這和新中國成立前是非常相似的。但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這已作為舊習廢除了。因此在現代的中國,這樣的情形是很難想象的。
曾經有人說過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中國人喜歡講集體主義,但卻是最沒有集體主義精神的民族,取而代之的是小團體主義。而這種家族式的小團體主義必然麵臨著瓦解,即家族的基業逐漸被子孫瓜分,力量隻會減小不會增大,而且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集體往往重人情輕紀律。但對於中國人而言,大一統的思想還是深入人心的。當對外無憂時,中國人擅長窩裏鬥。當麵臨外強時則會很快的團結起來維護整個集體。因此也有人說,隻有當中國人被外在壓力壓迫的實在承受不了時,才會緊緊團結起來,碾碎外來侵略。
日本人崇尚集體主義。對內日本有其一套看起來很禮貌的製度,人人彬彬有禮,團結友善,但這也是日本等級製度的側麵反映,對於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其禮遇也是不一樣的,就連鞠躬的幅度也因人而異。靠著這種金字塔式的集體協同模式及嚴格的紀律,其集體的力量被很大的發揮,但也容易因為整體方向錯誤而誤入歧途。日本對內友善並不代表其國民高尚的道德,從其對外政策就可以看出。二戰前,日本好媚強淩弱,戰後日本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都帶有其他的功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