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金融創新與世界第六次並購浪潮中的中國發展機會
宏觀經濟
作者:蔡妮
【摘要】在全球並購熱持續升溫,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的背景下,全球並購持續升溫,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的金融創新措施正契合之。自貿區既是對中國企業跨境並購的助力和支持點,也是企業麵對國際競爭的挑戰。與之相配合的法律服務也有巨大需求,並購法律業務的理論結合實務的研究將會對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提供指引和幫助。
【關鍵詞】自貿區 金融創新 跨境並購 法律服務
一、全球並購背景
世界經濟經曆了五次並購浪潮,1897年到1904年間美國的同業並購,1916至1929年間全球範圍內的縱向並購,1965至1969年間股票市場上的混合並購,1984至1989年間垃圾債券等新型融資工具推動的戰略重組並購,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並在2000年至2001年達到高峰的高技術產業並購[1]。第六次並購浪潮則以2.9萬億的全球企業並購交易額已然掀起於2005年,並且在2008年、2009年短暫的下降之後從2010年起緩慢回溫。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公布2013年前三季度世界並購業務的交易額達到2.02萬億[2]。
對中國企業來說,2002年以後,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開始步入正常軌道,當年海外並購達到11.9億美元,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別達到36.5和120.9億美元的曆史高點。2008年以後,由於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並購進程暫緩,但中國企業卻抓住此次機會加大了海外投資的步伐,尤其是加大了對能源、資源領域的投資。據湯森路透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中資企業海外並購規模達562億美元,躍居亞洲之首[3]。中國似乎正在引領世界並購浪潮。早在2005年底,美國波士頓谘詢公司就發布了《向世界舞台邁進:中國企業的對外並購》的報告,對未來幾年中國企業對外並購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認為在任何全球並購交易中,收購者要獲得全球規模就必須考慮中國企業,因為“中國正在成為許多商品的最大市場,收購者需要在中國有立足之地”[4]。
2013年10月份安永和德勤發布的2013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已經進入新的高峰,並購規模不斷擴大,且所涉行業和領域也日益多元化。在第六次世界並購浪潮的國際背景下,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應運而生,打造出一個完整的離岸金融中心,為企業海外並購提供資金支持,為中國企業駕馭並購浪潮加油助推。
二、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獲得“境內關外”的待遇,總體方案設計了對6大領域18項措施的創新。其中金融創新是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彙率管理改革等相關政策都能帶來企業融資能力上的巨大提升。
(一)“一行三會”對自貿區的大力支持
9月29日,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同時發布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意見通知:
第一,《中國銀監會關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銀行業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提出了支持中資銀行入區發展;支持區內設立非銀行金融公司;支持外資銀行入區經營;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區內銀行業等總共八條措施,雖目前看來隻是指引性措施,但是為區內銀行業發展壯大,特別是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打開了一個更大的口子,為自貿區吸引資金進入,資金池蓄積擴充搭建了一個框架。
第二,《證監會資本市場支持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若幹政策措施》從證監會監管的角度提出了擬同意上海期貨交易所在自貿區內籌建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支持自貿區內符合一定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按照規定雙向投資於境內外證券期貨市場;區內企業的境外母公司可按規定在境內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等這五項指引性措施,將為證券市場的開放奠定基礎,也表明證監會將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加大對自貿區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三,《保監會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從外資進入保險業、再保險業務放開以及航運保險業的發展等方麵提出了支持在自貿區內試點設立外資專業健康保險機構;支持保險公司在自貿區內設立分支機構,開展人民幣跨境再保險業務,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災保險機製等八項措施,從保險行業的改革出發,既是對本行業的創新,也是為自貿區吸納資金提供了另一個途徑。
第四,12月2日,央行發布《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貿區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擴大金融對外開放;著力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和外彙管理等領域改革試點;“成熟一項、推動一項”這三條總原則,並且從創新有利於風險管理的賬戶體係;探索投融資彙兌便利;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深化外彙管理改革;監測與管理六個方麵提出具體的創新意見。對加大跨境投資和貿易的金融支持,深化金融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