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裏非議半天,“他要是敢記恨,老漢拍死他”最後發現自己實在是想多了,心裏又是一陣膩歪。
盡管林峰的死活和康王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好個機靈的小子,好了不要多說了,以後不要自叫小人了。”
林峰一臉疑惑,“這?以後小人該怎麼稱呼”
李總管急了,終於忍不住跳出來,對著林峰後腦勺就是一下“你個傻小子,剛才王爺還誇你機靈,這會又犯糊塗了,以後就該自稱臣。”
“什麼”
“臣”是官員的自稱,簡單來說康王一句話,林峰在武朝當官了。
武朝官員選拔采用科舉製度,分為文武。
讀書人走向仕途,要經過三次大考。
一考為院試即童生試,三年舉辦兩次。參考學子為童生,在各縣、府、道考試,通過後童生取得秀才身份。
二考稱為鄉試,鄉試三年一次,取得秀才身份的學子進京趕考,考試通過後取得舉人身份。
三考稱為會試,鄉試次年三月開考,會試分為會試與殿試,會試由禮部舉辦,通過後取得貢士身份。隨後參加殿試,殿試由皇上出題,選出其中優異的五人,稱為進士。
一甲一名為狀元,一甲二名為榜眼,一甲三名為探花。
二甲、三甲一名為傳臚。
就算林峰前世熟讀唐詩三百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一字不差的能默寫出來。
但這些對於科考沒有太大幫助,既不會寫八股文,又不會寫策論。真以為能背出文學經典,就能在古代當官啊。
這些都不說,就拿最簡單的一點。武朝科舉閱卷,考官最先看字,你的字寫的亂七八糟,卷麵有墨漬、塗改處,不管內容有多好,考官看都不會看一眼,直接作為廢卷。
毛筆字,林峰除了讀小學寫過兩天外,現在連筆杆子都不會握。
文舉不行,武舉總該可以吧。好歹林峰前世泡著各種軍事論壇吹水,幾千年的兵法謀略還是能說出個一二三。
確實論軍事謀略,這個時代還真沒有人能比的了他。
但武舉會考,首先是基本考,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等,每項都有嚴格的標準,以林峰現在的實力參加武舉,隻能是自取欺辱。
武朝取得舉人才有當官的資格,注意,緊緊是資格,能不能當官還難說。就像公務員考試一樣,有沒有崗位還要待定。
武朝當官除了走文、武舉外,
還要三種分別為舉薦、蔭襲製、軍功製。
林峰現在走的途徑是舉薦製,根據武朝太祖立下的規定,皇室中人有為國取材的義務,也是為了避免士族過大,士族壓過皇權。
舉薦不超過正六品職位,當然人數上有限製。
蔭襲製則是位列三品以上大員、國公等權貴,後世嫡子嫡孫無需經過科考,直接授予正七品及以下。
軍功製,則是戰場上立下功勞賜予武官職位。如今武朝幾十年不見兵災,更談不上軍功製。
從這些可以看出,林峰能當官真的有天大運氣,哪怕是芝麻大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