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現代農業機械發展方向(1 / 2)

淺析現代農業機械發展方向

學術交流

作者:鄭峰

【摘要】由於曆史、觀念和技術等方麵的原因,我國傳統農業機械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已遠遠不能適應農業的科技進步,跟不上農業結構調整和先進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的需要,產品必須融合微電子技術,朝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傳統農業;農業機械;機電一體化

1.產品必須創新

數十年來,“笨、粗、黑”似乎是傳統農機產品的一貫形象,而可靠性差、功能單一、主機與機具配套比例低、機型老式且不成係列,更是對中國傳統農機的總體評價。毫無疑義,要提高農機產品的質量,賦予產品生命力和競爭力,出路隻有創新。眾所周知,產品是企業發展的龍頭,抓住產品創新,就是抓住了企業的生命線,而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技術儲備,又是企業取勝的決定性因素,企業因此能處於高起點,獲得高效益。事實證明,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檔次和水平。產品是技術的載體,產品的創新取決於技術的創新,即取決於設計技術上的創新和製造技術上的創新。得益於創新理論的日臻完善和創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已為農機產品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因此,要使產品能滿足用戶需求,爭得市場份額,當務之急,應力求產品研發手段上的創新。

在產品設計上采用國際通行的“平台化”、“模塊化”設計思想和國際化的產品研發管理流程,充分運用優化設計,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結合國情,加以大膽改革與改進,以加快創新進程。同時,為使創新技術或各種創意迅速反映於產品,以縮短產品創新研發周期,達到快速響應市場,提高農機創新的成功率,應當摒棄傳統落後的農機製造工藝和設備,借助於先進製造技術,諸如快速原型製造、數控技術、加工中心、柔性係統和智能製造等等現代化先進裝備和工藝。否則,創新工作也隻能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毫無進展。

2.產品必須融合微電子技術,朝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

農業機械創新若僅僅依靠機械和液壓技術的進步或挖潛,已顯得力不從心。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電子控製、微機處理技術(即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崛起,無疑為農業機械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農業機械帶來了新的技術變革,使其各種性能有了質的飛躍。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微處理技術、傳感與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農業機械上的成功應用,己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業機械的麵貌,極大地促進了產品性能的提高,並因此而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國外農業機械上的應用已相當普及,該技術己成為高性能、高科技農機產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部分。有些著名廠商甚至把應用於高檔轎車、軍用設備上的自動控製、信息處理、全球定位係統和激光、遙感等現代尖端技術和手段,裝備應用於農業機械上。如一種農用激光平地機,就是利用激光調平傳感微機處理技術,經一次地麵平整作業,即可成形,且能達到寸水不露泥的精度。

近年來,國內農機研究人員在農業機械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方麵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實踐與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由廣西農機管理部門研發的遙控拖拉機便是一例。該機的遙控裝置是由發射、接收、控製和執行四部分組成。機手能在拖拉機一定距離外的任何地方,通過遙控拖拉機的離合、轉向、油門,而進行耙田、旋耕作業。顯然,裝備有遙控裝置的拖拉機,使機手免於顛簸、曝曬和雨淋,極大改善作業環境,提高了操作舒適性。

3.農機產品應努力成為綠色產品

我國的自然資源(包括水、土壤和能源資源)短缺問題已日趨嚴重,但農機產品從研製、使用到報廢過程,對環境破壞、資源消耗、人類健康危害現象卻是十分驚人。入世後我國的農機產品若“綠色度”方麵仍達不到國際標準,就有可能成為某些國家推行的“綠色貿易壁壘”的犧牲品,遭到國際國內市場的無情拋棄。因此,增強環保意識,強調綠色設計,加大對綠色農機產品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已是農機行業與研製部門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