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有鬼”
【病家治印相贈,譽其醫術高明】
劉尚義收藏的印章中,有一枚非常別致,是由病家以篆體精心雕刻的“三指有鬼”。得見此枚印章者無不嘖嘖稱奇,這是刻家貶詞褒用,暗喻劉尚義診斷疾病之準確,治療方法之靈活,臨床療效之顯著,猶如鬼斧神工,令人欽佩不已。肝硬化患者老王,出現肝腹水,慕名而來,當時他腹大如鼓,腹部青筋暴露,考慮患者身體虛弱,水不能下得太快,劉尚義采取標本同治,一則以養肝活血為主,扶正益氣;二則瀉下利水為輔,消癥散結,用化癥膏加生熟大黃,病情大大緩解。袁姓中年男性患者常年腹瀉,每日數次,影響工作和生活,深受其苦,20年遍訪名醫未愈,慕名找劉尚義診治,在四診合參後,以“腎主二便”之理,用大補陰丸合四神丸化裁,十餘劑後,頑疾頓愈。患者感歎道“我這個病二十年,求治醫生三十人,你是第三十一個,終於把我治好了”。
2005年,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藥”欄目“醫藥名家”這樣介紹劉尚義:“在中國貴陽,有一位被人們稱為‘傳統中醫’的醫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那麼一提到‘傳統中醫’,可能有的觀眾朋友就會問了,中醫不是都和傳統有關係嗎?但是這個醫生可不一樣,他能夠從很多傳統的東西中悟出中醫的道理來”,“有很多病人,在劉尚義門診的時候都會來找他,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找劉尚義看病好得快”。2011年元旦,大雪紛飛,劉尚義正與家人團聚,突然接到電話,一名病人被擔架抬來,其子女跪在醫院,希望劉尚義救他們母親一命。劉尚義不顧雪大路滑前往診治,原來是位被診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的患者,多方治療無效,家人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求診。“我一定好好研究,盡力救治。”劉尚義一邊安慰病患家人,一邊俯身診查,認為此病應遵《黃帝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之法,重用黃芪培補脾氣,用玉竹、石斛等養陰生津,並加蜈蚣等活血化瘀,治療半月後患者情況明顯改善,肢體已經能夠活動,半年後患者恢複正常,自己到診室複診,再未複發。
“超然自得”
【語出《五燈會元》,意為“超脫世事,自覺快樂和滿足”。】
唐代醫家王冰曾言,“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意為使老百姓達到長壽,幫助病人獲得安康,是真正高明的大醫之心。劉尚義淡泊名利,躬身自審,虛懷若穀,他常說的一句話是:“用心把病看好。”每當病人痊愈,滿懷感激之情時,他甚感欣慰,“傳國醫之大道,拯蒼生於疾厄”之誌彌堅。
劉尚義雖已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周出診四次,考慮年齡和身體,醫院對他每次出診均予限號,但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對沒有掛到號的患者,他總是不忍拒絕,有求必應,每次門診均超百人。為不耽誤病人就診,他常常顧不上喝水,加班看病已為常事。病人雖多,他皆耐心對待,病情了然於心,辨證確切,用藥精準。他記憶超常,過目不忘,凡複診病人,皆能將其病情及過往診治情況娓娓道來。幾十年來他就這麼執著地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
劉尚義有深厚的國學底蘊,工於經、史、子、集,對易、儒、道、釋頗有研究;熟讀唐詩宋詞、元曲雜劇;喜愛篆刻、國畫、圍棋、武術;擅書法,其作品自成一家,渾然大氣,將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研究,“神會於病、因心而得”,審證把脈間信手拈來。常笑談“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他常教導弟子,“學習中醫,既要精通岐黃,更要博覽群書,功夫在書外,要研習國學,感悟國學,為中醫所用,觸類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劉尚義執教四十餘載,誨人不倦,桃李遍天下,培養學生數千人,入門弟子二十餘人,皆為省內醫骨幹,部分弟子被評為貴州省名中醫、省管專家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劉尚義說:“我是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知足是能為病人提供較為滿意的服務,病人喜歡我;知不足是還不能完全滿足一些疑難病的診治需求;不知足是還有很多新知識需要學習,還有許多醫學難題需要去攻克。”這就是老百姓愛戴、醫林口碑極佳的劉尚義。
印如人生,人生如印,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的濟世情懷,又具佛家的慈悲之心,兼備道家的淡泊自守。“醫為何物,救死扶傷,德在哪裏?菩薩心腸”,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他始終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用一顆平常心來詮釋著不平常的人生之旅。(作者係劉尚義教授學術傳承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