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財政支持家庭和社區養老
新加坡采取養老院與家庭和社區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其中家庭和社區養老在養老體係中承擔主要功能。而大部分養老院的建設和運營由非營利機構和私營機構承擔,政府主要扮演標準製定者和監管者角色,並給予財政支持。
支持家庭養老但不濫用服務
新加坡通過立法規定家庭贍養義務,並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家庭養老。例如,覆蓋八成居民人口的組屋一般設計寬敞,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申請,並對希望與老人同住或在父母附近居住的申請者給予一定優先權。對雇用外傭全職照顧老人的家庭,新加坡政府向其提供每位老人每月120新元的補貼,相當於雇用一名菲傭開支的兩成。一般家庭養老則主要靠老人自己的強積金,也有少數靠老人住房的“反抵押”(即將住房抵押給政府換取每月款項)。
根據最新統計,新加坡居民總人口接近380萬,其中65歲及以上的老人超過35萬,占比9.3%。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說,預計到2030年,這部分人口將增加到90萬,需要護理的老人可能達到11.7萬,比目前多一倍。
新加坡主要依賴家庭、輔以年金保險的養老模式能夠取得成功,與其中央公積金的強製儲蓄性質密不可分。這也是主要由個人和家庭承擔醫療費用、輔以大病險的製度成功的原因。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體係的首要功能是養老保障,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醫療保障和住房、子女教育等功能。它不帶有再分配的性質,因此當地居民一般都會盡量避免或延遲動用公積金養老。由於“不養懶人”,加上新加坡生活的快節奏,一般的老年人都會幹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賺取收入。在養老問題上,新加坡力求避免給居民提供免費服務,以防濫用服務。
社區日間護理中心扮演重要角色
在新加坡的社區養老中,日間護理中心扮演了重要角色,相當於“托老所”,老人白天有人照顧,晚間仍與家人同住。
華美社區醫療中心是社區養老的一個例子。該中心位於新加坡南部靠近鬧市區的中巴魯,由非營利機構曹氏基金運營,主要在住戶家中或社區向長者提供優質綜合醫療和社會服務。曹氏基金會將運營這家中心的一些經驗反饋給政策製定者。曹氏基金華美社區醫療中心助理總監黃衛眾說,曹氏基金創立者希望幫助生活不寬裕的老人,使他們晚年生活免於困苦,最初也考察了多種服務方式,最後敲定為日間護理中心。
華美社區醫療中心在地鐵附近的一座高層建築中占據一層樓,有中醫和西醫診療服務、心理谘詢以及適合老人使用的健身和康複設施。來這裏的老人多有一定身體障礙,白天家人上班時來接受醫療服務或打發時間。他們可在這裏的卡拉OK室唱歌,或在大廳內聊天、打麻將。該中心是非營利機構,但提供服務仍收取一定費用。
注重預防性保健和樂齡活動
在醫療方麵,新加坡政府因老齡化加速的趨勢,由原來注重急重症的治療,轉向更加注重綜合性整體解決方案,尤其是預防性保健。保健促進局等機構把一些基本的健康篩查和體檢送入社區,以減少可預防的健康問題。保健促進局現有約2000名健康大使,主要在社區推廣一些有益健康的社區活動和生活方式。
此外,新加坡政府設有一個跨部門老齡化事務部長委員會,主要參與者包括衛生部、交通部以及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等。老齡化事務部長委員會確定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依靠基層組織,為老齡人群組織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幫助他們保持身心活躍。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計劃新建大量的樂齡活動中心。
政府承擔監管和標準製定職責
新加坡政府在養老體係中的主要角色是監管者和標準製定者,以提升養老服務水準。衛生部的職責之一是製定各種相關政策、標準和指引。此外,為加強與社會的溝通,衛生部也提倡護老院與來自社會各界的誌願者組織合作,讓誌願者到護老院訪問,與老人聊天,並從來訪者獲得反饋,了解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顏金勇介紹,新加坡政府未來8年大幅擴展護老服務體係產能的計劃,意味著一些誌願組織需要大量財力才能夠擴充。考慮到這一點,新加坡政府決定政府負責建設護老院設施,然後出租給一般機構運營。